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滿

腎滿為中醫病證名,指腎臟邪氣壅盛,脈氣滿實之病理狀態。此概念首見於《素問·大奇論》:「肝滿、腎滿、肺滿皆實,即為腫。」王冰注釋曰:「滿,謂脈氣滿實也。腫,謂癰腫也。臟氣滿,乃如是。」說明腎滿與臟腑氣機壅滯、經脈氣血充斥密切相關,嚴重者可發為癰腫。

中醫理論解析

  1. 病因病機

    • 邪氣壅盛:外感六淫(如寒濕、濕熱)或內傷七情,導致腎經氣血運行不暢,邪氣鬱結於腎,形成實證。
    • 氣滯血瘀:腎主水,若氣化失司,水濕停聚,進一步阻滯經絡,使脈道滿實,甚則化熱成毒,發為癰腫。
    • 臟腑相傳:他臟病變(如肝氣鬱結、肺失宣降)可影響腎之氣機,形成臟腑同病之「滿實」。
  2. 臨床表現

    • 局部徵象:腰脊脹滿疼痛、少腹硬滿,或觸及腫塊(如癰腫)。
    • 全身症狀:可伴見小便不利、水腫、面色晦暗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沉實或弦緊。
    • 變證:若熱毒熾盛,可能化膿成瘡;若水濕泛溢,則見全身浮腫。
  3. 與相關證候鑑別

    • 腎虛:多見腰膝酸軟、脈象細弱,與腎滿之實證脈象沉實有力不同。
    • 腎著:屬寒濕困腎,以腰部冷痛重著為主,無明顯脈氣滿實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(略述)

中醫治療腎滿以「瀉實」為原則,根據病機選用:

  • 行氣活血:如《醫林改錯》血府逐瘀湯加減,適用於氣滯血瘀者。
  • 清熱利濕:如八正散,針對濕熱下注腎經。
  • 逐水消腫:若水濕壅盛,可選疏鑿飲子。

古籍延伸

《靈樞·本神》提及「腎藏精,精舍志」,若腎氣滿實,可能影響情志,出現煩躁、健忘等症,進一步說明臟腑氣機滿實對整體功能的影響。

腎滿屬中醫「實證」範疇,其辨證需結合四診,尤其重視脈象與局部觸診,以區分虛實夾雜或純實之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