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囊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囊漏

病名:腎囊漏為中醫外科病證之一,指瘻管形成於陰囊部位者。此病名見於《外科大成》卷二,記載:「漏管入通於囊也。」意指瘻管由陰囊內部貫穿至外部,形成長期不癒之漏道。

病因病機
腎囊漏多因睪丸或附睪之「流痰」(即結核性病變)所致。流痰為陰虛內熱、痰濕凝結之證,久之化熱成膿,膿潰後瘡口難斂,遂成漏管。此外,濕熱下注、氣血瘀滯,或外傷感染,亦可導致局部膿腫破潰,久治不癒而形成漏證。

臨床表現
陰囊部位可見漏管開口,時有稀薄膿液滲出,或夾雜敗絮狀物(如結核性膿液)。患者或伴陰囊腫脹、隱痛,病程纏綿難癒。若屬結核性病變,可能兼見潮熱、盜汗、消瘦等陰虛內熱之象。

辨證論治

  1. 流痰型(結核性病變為主):

    • 治宜滋陰清熱、化痰散結,可選用「清骨散」合「消瘰丸」加減,以清虛熱、化痰通絡。
    • 若膿成未潰,可外敷「陽和解凝膏」;潰後形成漏管,需配合「提膿祛腐」之法,如插入藥線引流。
  2. 濕熱瘀滯型

    • 治宜清熱利濕、活血化瘀,方用「龍膽瀉肝湯」加減,佐以桃仁、紅花等化瘀之品。
    • 外治可選用「黃連膏」或「金黃散」敷貼,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排膿。

古籍參考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漏者,穿潰成孔,膿水淋瀝不止也。」強調漏證需辨明虛實,虛者補托,實者清解。腎囊漏若久不癒合,需考慮氣血虧虛,可輔以「托裡消毒散」益氣生肌。

現代對應疾病
此證相當於現代醫學之「附睪結核合併陰囊瘻管」,或慢性附睪炎、陰囊膿腫後遺症等。中醫治療除內服外敷,亦可配合針灸(如取穴三陰交、太谿等)以調理下焦氣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