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瘧

腎瘧為五臟瘧之一,首載於《素問·刺瘧篇》,屬中醫瘧疾分類中的臟腑辨證範疇。其病機主要與腎經氣血失調、外感瘧邪內侵有關,臨床以寒熱往來伴隨腎系症狀為特徵。

病因病機

腎瘧多因正氣不足,瘧邪乘虛內伏於足少陰腎經,或由他經瘧邪傳變所致。腎主藏精,為先天之本,瘧邪深伏於腎,易耗傷腎中真陰真陽,導致陰陽失調,氣化不利。足少陰腎經循行於腰脊,瘧邪客之,故見腰脊痛、手足寒等經絡氣血壅滯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《素問》描述其典型症狀為:

  1. 灑灑然:形容惡寒戰慄之狀,為瘧邪與正氣相爭的表現。
  2. 腰脊痛宛轉:腎經循行過腰脊,邪客經絡,氣血不通,故疼痛屈伸不利。
  3. 大便難:腎司二便,陽氣虛衰或陰液虧耗,均可致腸道傳導失司。
  4. 目眴眴然:目為肝竅,然肝腎同源,腎陰虧虛可致肝血不足,目失所養而見昏花眩動。
  5. 手足寒:腎陽虛衰,不能溫煦四末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針刺療法
    《素問》提出「刺足太陽、少陰」,即取足太陽膀胱經(如腎俞、委中)與足少陰腎經(如太溪、復溜)穴位,以調和陰陽、疏通經氣。
  2. 內服方劑

    • 桂枝加歸芍湯:以桂枝湯調和營衛,加當歸、白芍養血和營,適用於腎瘧兼營血不足者。
    • 烏梅丸:出自《傷寒論》,本治蛔厥,然其寒熱並用、酸甘化陰之性,可調理腎瘧寒熱錯雜、陰陽兩傷之證。

與他證鑑別

腎瘧屬五臟瘧之一,需與其他臟腑瘧疾區分:

  • 肝瘧:見面色蒼青、善太息,甚則如死狀。
  • 心瘧:煩心甚,欲飲冷水,寒熱交作時心悸不寧。
  • 脾瘧:寒熱伴腹滿嘔逆,食即吐。
  • 肺瘧:寒熱間作,咳喘引胸膺痛。

腎瘧的辨證核心在於「腎經虛損」與「瘧邪內伏」並存,治療需注重溫補腎陽或滋養腎陰,兼以截瘧祛邪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吳鞠通等,對此類瘧疾的變證亦有延伸論述,如瘧久傷腎致「瘧母」者,可參酌鱉甲煎丸等方化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