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氣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腎氣盛
證名
- 腎經邪氣盛實之證候
首見於《靈樞·淫邪發夢》。《諸病源候論·腎病候》進一步闡述:「腎氣盛,為志有餘,則病腹脹飧洩,體腫喘咳,汗出憎風,面目黑,小便黃,是為腎氣之實也。」此證多因腎中陽氣過盛化熱,或兼感濕邪,導致腎經氣機壅滯,呈現實熱或濕熱之象。臨床表現包括腹脹、完穀不化之泄瀉(飧泄)、水腫、喘咳、自汗惡風、面色黧黑、小便黃赤等。治法宜清瀉腎熱,或佐以利濕,如選用知柏地黃丸、八正散等方加減。 -
腎臟精氣充盛之生理狀態
出自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,指人體生長發育過程中,腎中精氣自然充盈的表現。- 女子:「七歲,腎氣盛,齒更髮長。」說明幼女腎氣漸充,推動乳牙更替為恆齒,毛髮生長旺盛。
- 男子:「二八(十六歲),腎氣盛,天癸至,精氣溢瀉,陰陽和,故能有子。」指出男性青春期腎氣旺盛,天癸(生殖之精)成熟,精室充盈而能泄精,具備生殖能力。
中醫理論延伸
- 腎氣盛與臟象關係: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、主水、主納氣。腎氣盛實若為病理,多責之於相火妄動或濕熱下注;若為生理,則反映精氣充沛,與生長發育、生殖功能密切相關。
- 經絡影響:足少陰腎經循行過腰腹、咽喉等部位,故腎氣盛實可能循經引發腰痛、咽腫等兼症。
- 與他臟互動:腎氣過盛可乘剋心火(水勝火),或反侮脾土(水反侮土),需辨證時綜合考量。
註:本文所述證候與生理狀態,均需結合四診(望、聞、問、切)進一步辨識,不可單憑片面症狀斷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