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氣游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腎氣游風
病名:腎氣游風為丹毒之一種,專發於下肢,見載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六。此症亦稱「腎游風」或「腿游風」,屬中醫外科疾病範疇。
病因病機:
本病多因腎經火毒內蘊,復感風邪,風火相搏,鬱蒸於肌膚而成。腎主下焦,其經脈循行於腿脛,故病發多見於下肢。風性善行而數變,故其症特點為紅腫遊走,痛勢灼熱。
臨床表現:
患處皮色鮮紅,腫脹如雲片狀,邊界不清,觸之灼熱,疼痛明顯,且紅腫範圍可隨病情發展而遊走擴散。嚴重者或伴發熱、口渴、尿赤等全身症狀。
治療原則:
以清熱疏風、瀉火解毒為主,兼顧涼血化瘀。
內治方藥:
- 雙解通聖散:
- 組成:防風、荊芥、連翹、麻黃、薄荷、川芎、當歸、白芍、白朮、山梔、大黃、芒硝、石膏、黃芩、桔梗、甘草、滑石。
- 功效:疏風解表,瀉火通便,適用於風火壅盛之證。
- 黃連解毒湯:
- 組成: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。
- 功效:清熱瀉火解毒,適用於熱毒熾盛而無表證者。
若兼血熱瘀滯,可加丹皮、赤芍等涼血活血之品。
外治法:
以清熱消腫為要,可選用金黃散(《醫宗金鑒》)調敷患處。
- 組成:大黃、黃柏、薑黃、白芷、南星、陳皮、蒼朮、厚朴、甘草、天花粉。
- 用法:研末,以蜂蜜或醋調敷,每日換藥。
辨證要點:
需與其他下肢紅腫疾病鑑別,如「流火」(丹毒之濕熱下注型)或「濕瘡」。腎氣游風以風火相煽為病機核心,紅腫遊走為特徵,治療側重疏風瀉火,與濕熱所致者治法有異。
古籍參考: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指出:「腎游風者,由腎火內郁,外受風邪,毒搏肌膚,發為遊走赤腫。」後世醫家亦強調此症與腎經相火妄動相關,治療時需顧護腎陰,以防火毒復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