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怯失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腎怯失音

病證名。又名病後瘖。 大病之後,突然嘶啞。《小兒藥證直訣》:「病吐瀉及大病後,雖有聲而不能言,又能咽藥,此非失音,為腎怯不能上接於陽故也,當補腎,地黃丸主之。」

定義: 腎怯失音,又稱病後瘖,是指大病之後,突然嘶啞,雖有聲而不能言,又能咽藥。其病因是由於腎氣虛弱,不能上接於陽,導致聲音嘶啞。治療宜補腎,方用地黃丸。

臨床表現:

  1. 聲音嘶啞,雖有聲而不能言,又能咽藥。
  2. 面色蒼白,神疲乏力。
  3. 腰膝酸軟,小便清長。
  4. 舌淡苔白,脈沉細。

診斷: 主要依據臨床表現,並結合病史和體格檢查。

治療: 以補腎為主,方用地黃丸。地黃丸由熟地黃、山藥、山茱萸、茯苓、澤瀉、丹皮、桂枝、白朮、甘草組成,具有補益肝腎、滋陰降火的功效。

預後: 一般良好,但如果治療不及時,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,甚至出現失音。

飲食宜清淡,多吃富含蛋白質、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,如牛奶、雞蛋、魚肉、豆製品、蔬菜和水果。忌食辛辣、油膩、刺激性食物。

護理措施:

  1. 保持良好的睡眠,避免熬夜。
  2. 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3.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  4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5. 定期複查,遵醫囑服藥。

家長應注意孩子的健康,一旦發現孩子有腎怯失音的症狀,應及早帶孩子到醫院就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