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怯失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腎怯失音
腎怯失音,又稱病後瘖,為中醫病證名,指患者於大病之後,突然出現聲音嘶啞或言語不利之症。此病證首見於宋代錢乙所著《小兒藥證直訣》,書中記載:「病吐瀉及大病後,雖有聲而不能言,又能咽藥,此非失音,為腎怯不能上接於陽故也,當補腎,地黃丸主之。」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聲音的產生與肺、腎關係密切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肺主聲」、「腎為聲音之根」。肺主氣司呼吸,開竅於喉,而腎藏精,主納氣,為先天之本。若因大病、久病或吐瀉過度,耗傷腎精,導致腎氣虛怯,無法上承於肺,則肺氣失於宣發,喉嚨失養,故而出現聲音嘶啞或言語不利之症。此即「腎怯不能上接於陽」之病機。
臨床表現
患者多見於大病或吐瀉之後,聲音低微、嘶啞,甚則完全不能發聲,但吞咽功能正常,能進食藥物。此與風寒襲肺或痰熱壅肺所致之失音不同,後者多伴有外感症狀或痰熱之象,而腎怯失音則以虛證為主,常伴隨腎虛症狀,如腰膝酸軟、耳鳴、精神疲憊等。
治療原則
根據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所述,治療當以補腎為主,方選地黃丸(即六味地黃丸)。六味地黃丸由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茯苓、牡丹皮組成,具有滋補腎陰之效,適用於腎陰不足所致之失音。若腎陽虛者,可考慮加入溫腎之品,如肉桂、附子等。
此外,臨床上亦可配合針灸治療,選取腎俞、太溪、湧泉等穴位,以補益腎氣,促進聲音恢復。
鑒別診斷
腎怯失音需與其他原因所致之失音相鑒別:
- 風寒失音:多因外感風寒,肺氣閉鬱,聲音突然嘶啞,常伴鼻塞、咳嗽等表證。
- 痰熱失音:多因痰熱壅肺,喉嚨腫痛,聲音重濁,常伴痰黃黏稠、口乾等熱象。
- 肝鬱失音:多因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突然失聲,常伴胸脅脹滿、情緒抑鬱等。
腎怯失音屬虛證,治療重點在於補益腎氣,使腎精充足,上承於肺,則聲音自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