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熱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腎熱病
腎熱病為中醫病證名,指腎臟受邪熱侵擾所引發的一系列病候。此病名首見於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刺熱篇》,其病機主要與腎陰不足、虛熱內生,或外感熱邪內傳於腎有關。
病因病機
- 內傷虛熱:腎主藏精,若素體陰虛,或久病耗傷腎陰,陰虛則內熱生,虛火擾動腎經,形成腎熱。
- 外感熱邪:外感溫熱之邪,由表入裏,深入少陰,熱邪蘊結於腎,導致腎經氣血失調。
- 情志化火:長期憂思過度,五志化火,下灼腎陰,亦可引發腎熱。
臨床表現
《素問·刺熱篇》記載腎熱病的主要症狀為:
- 腰痛(骨行)酸:腎居腰府,熱邪侵擾經脈,氣血壅滯,故見腰部及下肢酸楚疼痛。
- 苦渴數飲:腎陰虧虛,津液不足,虛熱內灼,故口乾煩渴,頻頻飲水。
- 身熱:腎熱外蒸,可見全身發熱,或午後潮熱。
- 項痛而強:足少陰腎經循行過項,熱邪上擾,經氣不利,故頸項強痛。
- (骨行)寒且酸,足下熱:腎經循行下肢,熱邪鬱滯,故下肢時覺寒冷酸楚,而足心反覺灼熱。
- 不欲言:腎藏精,精化氣,熱傷腎氣,氣虛神疲,故患者懶言少語。
辨證論治
腎熱病屬裏熱證,臨床需辨明虛實:
- 實熱證:多因外感熱邪內傳,症見高熱、口渴引飲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,脈數有力。治宜清瀉腎火,可選用知柏地黃丸加減,或黃連解毒湯配合清熱涼血之品。
- 虛熱證:多因腎陰虧虛,虛火內擾,症見低熱纏綿、顴紅盜汗、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宜滋陰降火,方用六味地黃丸或大補陰丸,酌加地骨皮、銀柴胡等清虛熱之藥。
經絡與針刺療法
《素問·刺熱篇》提出針刺治療腎熱病之法,可選取足少陰腎經穴位,如:
- 太谿穴(腎經原穴):滋腎陰、清虛熱。
- 湧泉穴(腎經井穴):引熱下行,緩解足心熱。
- 復溜穴(腎經經穴):調理腎經氣血,清熱生津。
針刺手法以瀉法為主,配合滋陰手法,以達清熱養陰之效。
腎熱病屬中醫熱證範疇,臨床需結合四診,細辨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,恢復腎之陰陽平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