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熱痿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腎熱痿軟
證名:腎熱痿軟乃因腎經虛熱內蘊,導致下肢痿弱無力之證候。此證屬中醫「痿證」範疇,與《內經》所述「骨痿」密切相關,多因腎陰虧虛、虛火內擾,或久病耗傷腎精,致使筋骨失養而成。
證候表現:
- 腰骨不舉:腰部無力,難以直立或活動。
- 尻以代踵,脊以代頭:形容下肢痿軟至極,無法行走,僅能以臀部代足移動,甚至頭頸低垂,脊背彎曲。
- 足不任地:雙腳軟弱,難以支撐身體重量。
- 骨痿不能起於床:骨骼痿弱,臥床難起,行動功能嚴重受限。
病機分析:
腎主骨生髓,為先天之本。若腎陰不足,虛熱內生,熱邪燔灼陰液,則骨髓空虛,筋骨失濡,發為痿軟。此證常見於素體陰虛、房勞過度,或熱病後期陰傷未復者。
治法與方藥:
-
補腎填精,滋陰清熱:
- 人參固本丸:益氣養陰,固本培元,適用於腎陰虧虛兼氣不足者。
- 坎離既濟丸:調和心腎,滋陰降火,針對腎陰虛兼心火偏亢之證。
- 知柏天地煎(知母、黃柏、生地、熟地):側重清降虛火、滋補腎陰,適用於陰虛火旺明顯者。
-
配伍要點:
- 若兼見潮熱盜汗,可加地骨皮、銀柴胡以清虛熱。
- 若精髓空虛甚者,可酌加龜甲、鱉甲、紫河車等血肉有情之品,填精補髓。
相關鑒別:
- 與濕熱痿證相區別:濕熱痿多因外感濕熱之邪,證見下肢重著腫脹、苔黃膩,治宜清熱化濕,如二妙散加減。
- 與脾虛痿證相區別:脾主肌肉,脾虛痿證多見肌肉萎削、氣短乏力,治宜健脾益氣,如補中益氣湯。
古籍參考:
《症因脈治》指出此證「骨痿不能起於床」,強調腎精虧虛為本;《素問·痿論》言「腎氣熱則腰脊不舉,骨枯而髓減,發為骨痿」,進一步闡明腎熱致痿之機轉。
此證預後與陰虛程度及調治及時與否相關,早期滋陰清熱、填精補髓,可緩解痿軟之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