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熱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腎熱證
腎熱證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腎臟陰陽失調、熱邪內蘊所表現的一系列臨床證候。根據《素問·痿論》記載:「腎熱者,色黑而齒槁。」指出腎熱證患者可見面色晦暗無華、牙齒乾枯鬆動等特徵。此外,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進一步描述其熱象特點:「輕按之不熱,重按之至骨,其熱蒸手,如火如炙。」說明腎熱之熱邪深伏於裡,需重按至骨方覺灼熱。
病因病機
腎熱證多由以下因素所致:
- 虛熱內生:腎陰虧虛,陰不制陽,虛火內擾,多見於久病耗傷或房勞過度。
- 實熱蘊結:外感熱邪內傳,或過食辛辣燥熱之品,熱毒積聚於腎。
- 他臟傳變:如心火下移或肝火亢盛,波及腎臟,形成熱證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身熱如蒸,尤以骨蒸潮熱為特點,午後或夜間加劇;面色黧黑或顴紅;牙齒枯槁鬆動,或牙齦腫痛;腰脊痠軟,足心發熱。
- 兼症:口乾咽燥,小便短赤或混濁,男子遺精,女子經少或崩漏。
- 舌脈:舌質紅或絳,苔少或黃膩;脈細數(虛熱)或沉實有力(實熱)。
證型分類
- 腎實熱證:熱邪熾盛,多見小便灼痛、淋濁、癃閉,或伴見癰腫瘡毒,舌紅苔黃,脈數有力。
- 腎虛熱證:陰虛內熱,以骨蒸盜汗、五心煩熱為主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
治法與方藥
- 腎實熱證:宜清瀉腎火,方選知柏地黃丸加減,或八正散清利濕熱。
- 腎虛熱證:宜滋陰降火,方用六味地黃丸或大補陰丸,虛火甚者加知母、黃柏。
古籍論述
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足少陰腎經「是動則病……面如漆柴」,與腎熱證之面色黑暗相呼應;《醫宗金鑒》亦強調「腎熱骨蒸,非滋陰不解其焚」,突顯養陰清熱之重要性。
腎熱證的辨證需結合全身症狀與體徵,區分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