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疝

病名:腎疝為中醫病證之一,主要表現為臍下急痛,並牽引至臍下周邊區域,伴隨小便頻數而清長。此症多因腎氣虛弱,下元不固,導致氣機鬱滯,經脈失養而成。

病因病機
腎疝的發病與腎虛密切相關。腎主水,司二便,若腎陽不足,氣化失司,則下焦寒凝,氣血運行不暢,發為疝痛。此外,肝經循行過陰器,若腎虛累及肝經,肝鬱氣滯,亦可加重臍下拘急疼痛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:臍下突然劇痛,痛勢急迫,並可放射至臍周一圈,形成「周身一遭皆急痛」之象。
  2. 兼症:小便頻數,量多而清冷,或伴隨排尿無力。
  3. 脈象:五脈(泛指多部脈象)可呈現急、洪、緩、澀、沉等虛象,尤以腎脈按之無力為特徵,反映腎氣虧虛之本質。

診斷要點

  • 結合症狀與脈象,若見臍下急痛、小便清長,且腎脈虛弱,即可辨為腎疝。
  • 需與其他疝證(如寒疝、狐疝)鑑別,腎疝以腎虛為本,疼痛多與下焦氣化失常相關。

治療方藥

  1. 內治法

    • 丁香疝氣丸:溫腎散寒,行氣止痛,適用於腎虛寒凝之疝痛。
    • 酒煮當歸丸:養血溫經,補腎通絡,針對腎虛兼血瘀者。
    • 若腎陽虛甚,可配伍右歸丸或腎氣丸,以溫補下元。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可配合艾灸關元、氣海等穴,以溫通腎陽,緩解疼痛。

古籍參考
《醫學綱目》指出:「臍下撮急疼痛……五脈皆虛,獨腎脈按之不急,名曰腎疝。」強調腎脈無力為辨證關鍵,治療當以補腎為本,佐以理氣止痛。

補充說明
腎疝的病理基礎在於腎氣虛衰,故調理時需注重溫補腎陽,同時兼顧疏肝理氣,以改善下焦氣機鬱滯。此證與西醫所稱「疝氣」不同,中醫更重視整體氣血與臟腑功能的失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