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傷

腎傷為中醫病證名,指腎臟因外力、勞損或外邪侵襲而受損,導致腎之精氣虧虛或功能失調的疾患。其病因多與過度勞累、房事不節、久居濕冷之地或外力損傷有關,臨床表現以腰痛、精氣不足、四肢厥冷等為主,屬中醫「虛勞」「腰痛」等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勞損過度
  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「強力舉重,久坐濕地傷腎」,指出體力過耗或長期負重,易損腎氣。
    • 房勞不節,耗傷腎精,致腎陰腎陽俱虛。
  2. 外邪侵襲
    • 寒濕之邪侵襲腰部經絡,阻滯氣血,久則累及腎腑。
    • 濕邪黏滯,久居濕地易傷腎陽,導致下焦虛寒。
  3. 他病及腎
    • 慢性疾病或五臟虛損,日久及腎,如「久病及腎」「五勞七傷」之說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腰痛:腎傷之痛多呈隱痛、冷痛,勞累後加重,因腎府失養或寒濕凝滯所致。
  • 精氣虧虛: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述「少精」,可見遺精、早泄、不孕等生殖功能衰退之症。
  • 陽虛寒盛:四肢厥逆、下肢冰冷,甚則「厥逆下冷」,為腎陽不足,不能溫煦肢體。
  • 氣短乏力:腎不納氣,則呼吸短促,動則氣喘。

證型與治法

  1. 腎陽虛損
    • 主證:腰膝冷痛、畏寒肢冷、夜尿頻多。
    • 方藥:輕者用八味丸(即金匱腎氣丸),重者以附子湯溫補元陽。
  2. 腎精不足
    • 主證:眩暈耳鳴、健忘早衰。
    • 方藥:填精補髓,如左歸丸、龜鹿二仙膠。
  3. 寒濕痹阻
    • 主證:腰痛重著,遇寒加劇。
    • 方藥:獨活寄生湯加減,散寒除濕兼補肝腎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  • 七傷之說:腎傷屬「七傷」之一,《醫宗金鑒》列「大飽傷脾、大怒氣逆傷肝、強力舉重傷腎」等,強調腎傷與過勞密切相關。
  • 與西醫關聯:中醫腎傷涵蓋部分西醫慢性腎病、腰椎病變或性功能障礙等,但中醫更重整體功能失調的辨證。

腎傷之治,首重辨明陰陽虛實,調補為本,佐以通絡散邪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