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實熱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實熱證

腎實熱證為中醫病證名,指腎經邪熱熾盛所引發的一系列病理表現。此證多因外感熱邪內傳,或情志化火,或過食辛熱厚味,導致熱邪蘊結於腎經,耗傷陰液,擾亂腎之氣化功能所致。

主要臨床表現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十九記載:「病苦舌燥咽腫,心煩嗌乾,胸脅時痛,喘咳汗出,小腹脹滿,腰背強急,體重骨熱,小便赤黃,好怒好忘,足下熱疼,四肢黑,耳聾,名曰腎實熱也。」另亦提到:「病苦痹,身熱心痛,脊脅相引痛,足逆熱煩,名曰腎實熱也。」

綜合古籍與臨床所見,腎實熱證常見以下症狀:

  1. 上部熱象:口舌乾燥、咽喉腫痛、心煩易怒、耳鳴耳聾。
  2. 經絡氣機不暢:胸脅疼痛、腰背強直、脊背牽引作痛。
  3. 下焦濕熱:小便短赤、小腹脹滿、足心灼熱。
  4. 全身症狀:身熱骨蒸、汗出異常、肢體沉重,甚則四肢末端色暗。

病因病機
腎為水火之臟,主藏精,司二便。若熱邪侵擾腎經,可導致腎之陰陽失衡,氣化失常。熱邪上炎則見口咽乾燥;熱擾心神則心煩易怒;熱灼經絡則氣血壅滯,見腰背疼痛;濕熱下注則小便赤黃、小腹脹滿。此外,腎主骨,熱邪蘊結可致骨熱體重,足下熱痛。

治療原則
治宜清瀉腎經實熱,兼以滋陰利濕。臨床可選用以下方劑:

  1. 清源湯:清熱瀉火,適用於腎經熱盛而見小便赤澀、心煩口乾者。
  2. 榆白皮飲:利濕清熱,主治濕熱下注所致的小便不利、小腹脹滿。
  3. 六味地黃湯(或知柏地黃湯):滋陰降火,適用於腎陰不足兼有虛火者,若實熱明顯,可加黃柏、知母以增強清熱之效。

鑒別要點
腎實熱證需與腎陰虛火旺證相鑒別:

  • 腎實熱證:熱象明顯,病程較短,多屬實證,小便赤黃、舌紅苔黃膩。
  • 腎陰虛火旺:虛火內擾,病程較長,兼見腰膝酸軟、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
此證反映了中醫對腎病辨證的細緻區分,臨床需結合四診,審證求因,方能準確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