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實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腎實證
腎實證是中醫辨證體系中的一種證候,指腎經邪氣盛實所引發的一系列病理表現。此證多由寒熱偏勝、水濕壅閉等因素導致,臨床症狀涉及精神、感官、泌尿及運動系統等多方面。
病因病機
腎實證的形成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寒熱偏勝:腎陽過盛或外感熱邪侵襲腎經,導致腎氣壅滯。
- 水濕壅閉:濕邪內停,阻滯腎經氣機,影響水液代謝,形成實性病變。
- 情志失調:長期憂思過度或驚恐傷腎,導致腎氣鬱結,化生實邪。
臨床表現
根據古代醫籍記載,腎實證的症狀可分為以下幾類:
1. 精神與感官異常
- 神志不寧:患者常感恍惚、健忘,思緒紊亂。
- 耳目功能障礙:視物模糊(「目視(目巟)(目巟)」)、耳鳴耳聾,聽覺異常。
- 情緒不暢:胸悶善嘆(「悵悵,善鳴」),情緒低落。
2. 泌尿與局部疼痛
- 膀胱氣化不利:小便困難、少腹脹滿,甚至膀胱閉塞。
- 腰脊疼痛:少腹與腰脊相互牽引作痛,腰部沉重僵硬。
3. 全身症狀
- 熱象表現:舌燥咽腫、上氣喘促、汗出異常、內熱煩躁。
- 水濕停滯:足脛腫滿、體重增加,小便黃赤。
古籍論述
- 《脈經》指出:「腎實也,苦恍惚,健忘,目視(目巟)(目巟),耳聾,悵悵,善鳴。」並提到「腎實……病苦膀胱脹閉,少腹與腰脊相引痛。」
- 《聖濟總錄》進一步闡述:「足少陰腎之經,其氣實為有餘,則舌燥咽腫,上氣嗌乾,咳喘汗出,腰背強急,體重內熱,小便黃赤,腰脊引痛,足脛腫滿。」
相關證型
腎實證可進一步細分為不同類型,例如:
- 腎實熱證:以熱象為主,如口乾舌燥、小便短赤。
- 腎水濕壅滯:以水腫、小便不利為特徵。
此證需與腎虛證(如腎陰虛、腎陽虛)鑒別,後者多表現為功能衰退,而腎實證則以邪氣壅盛為特點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