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死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死臟乃中醫脈學重要名詞,專指腎臟真氣敗絕之危重脈象。此脈象特徵與正常腎脈形成鮮明對比,為《金匱要略》明確記載之五臟死脈之一。

【脈象特徵】 腎死臟脈呈現「浮之堅,按之亂如轉丸,益下入尺中」三大特徵:

  1. 浮取堅硬:腎脈本當沈取乃得,今反見浮位且堅硬如石,顯示腎陽外越、根基不固
  2. 重按紊亂:深按時脈形散亂如滾動彈丸,主腎精渙散、臟氣無序
  3. 尺部尤甚:此異常脈象在尺部(候腎之位)表現最為明顯,且向尺澤方向延伸

【病機闡釋】 此脈象反映腎臟「元陰元陽俱竭」的病理狀態:

  • 真陽外脫:浮而堅硬乃命門火衰,虛陽浮越之象
  • 真陰枯涸:亂如轉丸提示腎精耗竭,陰不斂陽
  • 三焦失司:脈動下入尺中,顯示氣化功能全面崩解

【古籍佐證】 除《金匱要略》外,《脈經》亦載:「腎死脈來,發如奪索,辟辟如彈石」,形容其脈來急促堅硬,如拉緊之繩索、彈射之石塊,與「轉丸」之喻互為補充。

【臟象聯繫】 從五臟關係論:

  • 水不涵木:常伴肝風內動之抽搐
  • 火不暖土:多見下利清穀、完穀不化
  • 金水不生:每有喘促氣脫之候

【脈理延伸】 此脈象發展多經歷三階段:

  1. 初期:沈取細弱,兼見結代(腎氣始衰)
  2. 中期:沈而弦硬,如循刀刃(真陰虧損)
  3. 終期:浮堅彈指,亂如轉丸(陰陽離決)

此脈象為中醫判斷「腎絕」的重要依據,其出現往往預示五臟氣機將要敗絕,具有重要臨床警示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