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為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為唾

在中醫理論中,「腎為唾」為五臟化液之一,意指唾液(唾)與腎臟功能密切相關。《素問·宣明五氣》明確指出:「五臟化液……腎為唾,是謂五液。」此論述揭示了五臟與體液分泌的對應關係,而唾液的形成與調節,尤以腎氣為根本。

唾液的生成與腎的關係
腎經循行路線中,有一絡脈上行挾舌本,並通於舌下的「廉泉」、「玉英」(又稱玉液)二穴。此二穴為唾液分泌的重要樞紐,腎氣通過經絡的輸布,促使唾液泌出。因此,唾液的質地、多寡及功能狀態,可反映腎氣的盛衰與陰陽平衡。

唾液的生理功能
中醫認為,唾液不僅有潤澤口腔、助益消化的作用,更具有滋養腎精的功能。古代養生家重視「漱津吞唾」之法,認為吞嚥唾液能灌溉臟腑、補益腎氣,甚至將其稱為「金津玉液」,視為延年益壽的重要物質。

腎與唾的病理關聯
若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常見唾液分泌減少,伴隨口乾舌燥、咽喉乾痛等症狀;反之,腎陽虛衰,氣化失司,可能導致唾液清稀、量多,或頻頻唾沫。此外,某些腎虛患者亦可能出現不自覺流涎的現象,均與腎氣不固相關。

唾與其他臟腑的互動
雖然唾液主要由腎所主,但其生成與分泌亦涉及其他臟腑。脾主涎,與唾同屬口腔分泌物,但涎較稀薄,多與消化功能相關;而唾較稠厚,與腎精的封藏密切相連。此外,心火下交於腎,肝氣疏泄的協調,均可能影響唾液的正常代謝。

總結
「腎為唾」的理論,體現了中醫整體觀中五臟與體液的對應關係。透過觀察唾液的狀態,可作為診察腎氣盛衰的參考之一,同時也反映了中醫在生理、病理及養生實踐中對體液代謝的重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