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腎痿
腎痿,又稱骨痿,屬中醫痿證之一,首見於《內經》。《素問·痿論》提出「五痿」之說,其中「腎主骨」,故腎氣虧虛所致之痿證稱為「骨痿」或「腎痿」。
病因病機
腎痿之成因,主要與腎精不足、腎陽虛衰或濕熱下注有關:
- 腎精虧虛:久病體虛、房勞過度或先天稟賦不足,導致腎精耗損,骨髓失養,肢體痿弱不用。
- 腎陽虛衰:腎陽不足,無法溫煦筋骨,氣血運行不暢,筋骨失於濡養而痿軟無力。
- 濕熱浸淫:濕熱之邪下注於腎,阻遏經絡,氣血不達四肢,久之損及腎陰腎陽,發為骨痿。
臨床表現
腎痿以下肢痿弱無力、腰膝酸軟為主要特徵,伴隨以下症狀:
- 骨骼脆弱,易骨折或變形
- 步履艱難,甚則不能站立
- 頭暈耳鳴,健忘恍惚
- 男子遺精滑泄,女子月經不調
辨證論治
中醫治療腎痿以補益腎精、強健筋骨為原則,根據證型不同選方用藥:
- 腎精不足:
- 治則:填精補髓,強筋壯骨
- 方藥:左歸丸(熟地黃、山茱萸、枸杞子、龜板膠等)或虎潛丸(黃柏、知母、熟地黃、龜板等)加減。
- 腎陽虛衰:
- 治則:溫補腎陽,強健筋骨
- 方藥:右歸丸(附子、肉桂、杜仲、鹿角膠等)或金匱腎氣丸加減。
- 濕熱下注:
- 治則:清利濕熱,通絡起痿
- 方藥:四妙丸(蒼朮、黃柏、牛膝、薏苡仁)合六味地黃丸滋陰清熱。
古籍論述
- 《醫宗必讀·痿》:「腎痿者,骨痿也。」強調腎與骨的密切關係。
- 《素問·痿論》:「腎氣熱,則腰脊不舉,骨枯而髓減,發為骨痿。」指出腎熱耗精可致骨痿。
腎痿之證,虛者多見,臨床需辨明陰陽虛實,對證施治,以恢復腎之功能,使骨髓充盈,筋骨得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