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腎癇
腎癇為中醫癇證之一,屬五臟癇的範疇,其特徵與腎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此病名首見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五,後世醫家如《醫學入門》、《景岳全書》、《醫林繩墨》等皆有進一步闡述。
病因病機
腎癇的發病多因腎精虧虛、相火妄動所致。《醫林繩墨》指出,此病多由「淫欲太過,內氣空虛」,導致腎陰耗損,相火失於潛藏,上擾心神,郁而生涎,痰濁內阻,發為癇證。此外,先天稟賦不足或久病耗傷腎氣,亦可能引發此疾。
臨床表現
腎癇發作時,患者常見以下症狀:
- 面色黧黑:腎主黑色,腎氣虧虛則面色晦暗無華。
- 聲如豬叫:發作時喉中發出類似豬叫之聲,此為腎癇的特徵之一。
- 目直視、形如屍:腎精不能上注於目,故目睛呆滯,形體僵直如屍。
- 吐涎沫:痰濁上泛,口中涎沫外溢。
- 腰背強直、頭眩旋運:腎主骨生髓,腎虛則腰背失養,髓海不足則眩暈。
證候分析
腎癇的核心病機為腎虛痰擾。腎藏精,主骨生髓,通於腦,若腎精不足,腦髓失養,則神機失用,發為癇證。痰濁內生,上蒙清竅,故見神昏、吐涎;相火妄動,擾動筋脈,則肢體強直、抽搐。
治療原則
歷代醫家對腎癇的治療多從補腎益精、化痰熄風入手:
- 補腎固本:常用熟地黃、山茱萸、枸杞子等滋補腎精。
- 化痰開竅:如半夏、膽南星、石菖蒲等以滌痰醒神。
- 潛陽熄風:若相火偏亢,可加龜板、牡蠣等潛鎮浮陽。
古籍參考
- 《備急千金要方》:「腎癇,其狀面黑,目視不明,口吐涎沫。」
- 《景岳全書》:「腎癇者,由腎氣不足,痰涎乘虛而動。」
- 《醫學入門》強調腎癇與恐傷腎相關,治療需兼顧安神定志。
腎癇作為五臟癇之一,其辨證需結合整體臟腑功能,尤其注重腎與腦、髓的關係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