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腎消
病名
- 別稱與定義
腎消,又稱「腎痟」或「下消」,屬中醫消渴病(類似現代糖尿病)的分型之一。其名首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五十三,記載:「飲水隨飲便下,小便味甘而白濁,腰腿消瘦者,腎痟也。」意指患者多飲多尿,尿液混濁帶甜味,並伴隨腰膝痠軟、形體消瘦等症狀。此證多因腎陰虧虛、虛火內擾,或腎陽不足、氣化失司所致,病位在腎,與下焦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 - 與「下消」的關聯
中醫將消渴病分為上、中、下三消,腎消即對應「下消」。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闡述:「下消者,屬腎,小便頻數,稠濁如膏,飲一溲一。」此類患者多因久病傷腎,或房勞過度,導致腎精耗損,無法固攝水液及精微物質,故見尿多、尿濁、消瘦等虛損之象。 - 與「強中」的關係
腎消另有一義,指「強中」(又稱內消)。《張氏醫通·雜門》載:「腎消之病,古曰強中,又名內消。」此證因腎中虛火亢盛,或過服燥熱壯陽之藥,陰虛陽亢,症見陰莖異常勃起、不萎而精液自泄,伴隨口渴多飲、形體消瘦。此類病機與下消不同,屬陰陽失衡所致的特殊表現,臨床需辨證論治。
病因病機
- 腎陰虛型:真陰不足,虛火上炎,灼傷津液,致多飲多尿,尿濁如脂。
- 腎陽虛型:命門火衰,氣化無權,水液直趨下焦,故飲一溲一,畏寒肢冷。
- 陰陽兩虛型:久病及腎,陰損及陽,兼見陰虛與陽虛症狀,病情深重。
古籍論述補充
《景岳全書》提到:「下消者,下焦病也,小便黃赤,為淋為濁,如膏如脂。」強調腎消與腎氣不固、精微下泄的關聯。而《醫學心悟》則指出,腎消若遷延不癒,可致「骨蒸潮熱,尫羸喘促」,提示其預後與腎精虧竭程度相關。
說明
腎消作為中醫經典病名,涵蓋了從代謝異常到性功能障礙的不同範疇,臨床須結合四診,細辨陰陽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