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沖陽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沖陽脈
沖陽脈,又稱「趺陽脈」,為中醫脈學重要切診部位之一,屬足陽明胃經之原穴所在,位於足背最高處,當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,即足背動脈搏動處。此脈象反映脾胃之氣盛衰,尤其關乎胃氣存亡,故臨床診斷價值極高。
沖陽脈的理論基礎
- 經絡歸屬
沖陽脈屬足陽明胃經,《靈樞·經脈》載:「胃足陽明之脈……下足跗,入中指內間;其支者,下膝三寸而別,下入中指外間;其支者,別跗上,入大指間,出其端。」沖陽穴即為胃經原穴,主導胃氣輸布,故脈動強弱直接反映胃腑功能。 - 診斷意義
- 胃氣存亡: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強調「沖陽絕,死不治」,意指若沖陽脈搏動消失,代表胃氣衰竭,預後極差。此因胃為「水穀之海」,氣血生化之源,沖陽脈絕則生機難續。
- 脾胃虛實:脈象浮大有力者,多屬胃熱實證;沉細無力者,常見於脾胃虛弱、氣血不足之候。
-
與趺陽脈的關係
趺陽脈為古代三部九候診法之一,專指足背動脈,而沖陽脈即其具體表現。後世醫家多將二者視為同義,如《傷寒論》以趺陽脈診察脾胃病變,如「趺陽脈浮而澀,浮則胃氣強,澀則小便數」,即通過脈象判斷胃強脾弱之證。
沖陽脈的臨床應用
- 判斷疾病預後
沖陽脈搏動和緩有力者,雖病易治;若脈微欲絕或消失,則提示胃氣衰敗,病情危篤,尤見於久病、重病末期。 - 辨別脾胃病證
- 實熱證:脈象洪數,伴見口渴、便秘,多屬陽明腑實。
- 虛寒證:脈沉遲無力,兼有食少、腹脹,乃脾胃陽虛之象。
-
針灸治療參考
沖陽穴為胃經原穴,針刺或艾灸此穴可調理胃氣,主治胃痛、腹脹、足痿等症,亦可用於急救以回陽固脫。
古籍記載與醫家論述
- 《靈樞·本輸》:「沖陽,足跗上五寸陷者中,為原。」
- 《醫宗金鑒》:「沖陽脈動在足跗,胃氣盛衰此處求。」強調其診斷胃氣之關鍵地位。
沖陽脈作為中醫獨特診法,不僅體現「有胃氣則生」的核心思想,更為臨床辨證提供重要依據,彰顯中醫重脈診、察根本的診療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