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心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腎心痛
腎心痛為中醫「厥心痛」之一類,因腎臟功能失調,病邪上逆乘心所致。其特徵為心痛牽引背部,伴隨腰背拘急、傴僂難伸等症候。《靈樞·厥病》記載:「厥心痛,與背相控,善瘛,如以後觸其心,傴僂者,腎心痛也。」意指疼痛從心區向背部放射,且因背脊筋脈攣急,患者常呈彎腰屈背之態,猶如被外力從後方觸壓心區。
病因病機
腎心痛的發病與腎氣虛衰、寒邪內侵或經氣逆亂密切相關。中醫認為「腰為腎之府」,腎陽不足則陰寒內生,寒性收引,致使經脈拘攣,氣血凝滯;或腎陰虧虛,虛火上炎,擾動心神,皆可引發心痛。此外,足少陰腎經「貫脊屬腎」,其支脈絡心,若腎病邪氣循經上逆,亦可干擾心脈,形成「腎心痛」。
臨床表現
- 心痛特徵:心前區或胸骨後疼痛,痛感可放射至背部,尤以腰脊部為甚。
- 伴隨症狀:腰背強直、俯仰不利(傴僂),或伴有下肢酸軟、耳鳴、眩暈等腎虛見證。
- 舌脈特點:舌質淡或暗,苔白滑;脈沉細或弦緊,反映腎陽不足或寒凝氣滯之象。
古籍論述
- 《醫宗金鑒·雜病心法要訣》指出:「歧骨陷處痛,若心痛……連腰,名腎心痛。」強調疼痛部位與腰部的關聯性。
- 《張氏醫通·諸痛門》提出治法,如以「神保丸」溫通散寒,或「神聖復氣湯」調和陰陽,均針對腎氣逆亂、寒熱錯雜之病機。
治療原則
以「溫腎通陽、調氣活血」為主,兼顧標本:
- 內服方藥:
- 寒凝者選用烏頭赤石脂丸、神保丸等溫經散寒;
- 虛火上擾者可用知柏地黃丸加減滋陰降火;
- 若兼血瘀,配合丹參、川芎等活血通絡。
- 針灸療法:取腎俞、命門、心俞、內關等穴,調補腎氣、疏通心脈。
鑑別診斷
需與其他厥心痛(如肝心痛、脾心痛)區分:
- 肝心痛:多因情志鬱結,痛引脅肋;
- 脾心痛:常伴腹脹、嘔逆,痛連脘腹;
- 腎心痛則以腰背傴僂為典型,且與腎系症狀共見。
腎心痛屬本虛標實之證,臨床須辨明寒熱虛實,結合經絡臟腑理論,方能精準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