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虛帶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腎虛帶下
病證名,屬帶下證型之一。多因先天稟賦不足,或早婚多產、房勞過度,損傷腎氣,致腎陽虧虛,命門火衰。腎陽不足則火不生土,脾陽失於溫煦,運化失職,寒濕內生,下注任帶二脈,發為帶下。
臨床表現:
- 帶下量多,質地清稀如水,淋瀝不斷,色澤晦暗。
- 腰部冷痛如折,少腹覺涼,得溫則舒。
- 兼見大便溏薄、小便清長,或夜尿頻多。
- 舌淡苔白,脈沉遲無力,尺脈尤弱。
病機分析:
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,司二陰。腎陽虛衰,下元不固,任帶失約,故帶下清冷量多;腰為腎之府,腎虛則腰痛如折;陽氣不足,不能溫煦胞宮,故少腹冷感;命門火衰,脾土失溫,水濕不化,下注為帶,並見便溏、尿清等虛寒之象。
治法:
以溫腎補陽、固攝止帶為主,方選內補丸(《女科切要》),藥物組成如鹿茸、菟絲子、沙苑子、黃耆、肉桂等,以溫補腎陽,益精固澀。若帶下日久不止,滑脫較甚,可加烏賊骨、煅龍骨、煅牡蠣、芡實、金櫻子等收澀止帶;若年老體弱,帶下如注,氣虛下陷者,可酌加人參、升麻以益氣升提,增強固攝之力。
證候鑑別:
- 脾虛帶下:帶下色白或淡黃,質黏稠,無腥臭,伴面色萎黃、四肢倦怠,治宜健脾益氣、升陽除濕,方用完帶湯。
- 濕熱帶下:帶下黃稠臭穢,陰部瘙癢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治宜清熱利濕,方用止帶方。
補充說明:
腎虛帶下多屬虛寒證,若兼見五更泄瀉、四肢不溫等脾腎陽虛症狀,可配合四神丸溫補脾腎;若陰陽兩虛,帶下清稀而兼見咽乾、眩暈者,需酌加滋腎之品,如熟地、山茱萸等,以陰中求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