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虛耳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虛耳聾

證名,指因腎虛精氣虧耗所致的耳聾症狀,屬中醫「虛證耳聾」範疇。此證首見於《聖濟總錄》卷一百一十四,並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三十六進一步闡述:「若勞傷血氣,兼受風邪,損於腎臟而精脫者,則耳聾……其候頰顴色黑。」說明腎精耗損為致病主因,且伴隨面頰晦暗的特徵性表現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腎與耳的關係
    中醫認為「腎開竅於耳」(《靈樞·脈度》),耳為腎之外候。腎藏精,主髓,上通於腦,而耳竅需腎精濡養方能聽覺敏銳。如《醫林繩墨·耳》所言:「腎氣實,則耳聰;腎氣虛,則耳聾。」腎精充足則聽力正常,反之則易致耳鳴、耳聾。
  2. 病因病機

    • 腎陰虛:多因久病、房勞過度或年老體衰,致腎陰虧虛,耳竅失養,虛火上炎,擾亂清竅。
    • 腎陽虛:素體陽虛或寒邪傷腎,陽氣不振,無法上榮耳竅,聽覺功能減退。
    • 精脫髓空: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述「精脫者耳聾」,腎精嚴重耗損,髓海不足,耳失所養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聽力漸退,耳鳴如蟬,夜間尤甚。
  • 伴頭暈目眩、腰膝痠軟、健忘失眠等腎虛症狀。
  • 面色晦暗或顴紅(陰虛)、畏寒肢冷(陽虛)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補益腎氣

    • 腎陰虛:以滋陰降火為主,常用六味地黃丸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加減,佐黃柏、知母清虛熱;配遠志、石菖蒲開竅醒神。
    • 腎陽虛:宜溫補腎陽,選用蓯蓉丸(《聖濟總錄》)或右歸丸(《景岳全書》),輔以磁石、五味子斂精聰耳。
    • 精血虧虛:可選益智散(《太平聖惠方》)填精補髓,或左歸丸(《景岳全書》)滋腎填精。
  2. 針灸療法
    取腎俞、太溪、聽宮、翳風等穴,針灸並用,以補腎通絡。

文獻補充
《諸病源候論》稱「腎氣不足則耳聾」,強調勞損積久成疾;《張氏醫通》進一步區分「陰虛耳聾」與「陽虛耳聾」,指出陰虛者鳴聲細尖,陽虛者鳴聲低沉,臨床需辨證施治。

此證與肝火上擾、痰濕阻竅等實證耳聾有別,當從虛證論治,以調補腎元為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