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虛耳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虛耳鳴

證名,指因腎精虧虛、腎氣不足所引發之耳鳴症狀,屬中醫「虛證耳鳴」範疇。此證首載於《普濟本事方》卷五,其後《張氏醫通·耳》進一步闡述:「腎虛耳中潮聲蟬聲,無休止時,妨害聽聞者,當墜氣補腎,正元散下黑錫丹,間進安腎熱。」指出腎虛耳鳴特徵為耳內如潮湧、蟬鳴,持續不斷,影響聽力,並提出相應治法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「腎開竅於耳」,耳之聽覺功能依賴腎精充養。若因先天不足、勞倦過度、久病耗損,或年老腎衰,導致腎精虧虛,髓海失充,耳竅失養,則發為耳鳴。腎虛又分陰陽:

  1. 腎陰虛:陰精不足,虛火上炎,擾動耳竅,耳鳴如蟬,伴眩暈、腰膝酸軟、五心煩熱。
  2. 腎陽虛:陽氣衰微,耳竅失於溫煦,耳鳴聲細如潮,兼見畏寒肢冷、夜尿頻多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耳鳴聲如蟬鳴、潮汐,晝輕夜重,或持續不休。
  • 聽力漸減,遇勞加重,靜臥稍緩。
  • 可兼見頭暈目眩、腰膝酸軟、健忘失眠等腎虛之候。

古籍論述與治法

《張氏醫通》提及:「腎臟虛風耳鳴,夜間睡著如擂戰鼓,四肢掣痛,耳內覺有風吹,奇癢。」此屬腎虛兼風邪擾動,治宜補腎祛風,選用黃芪丸、四生散等方。

  • 正元散合黑錫丹:溫補腎陽,攝納浮陽,適用於腎陽虛衰、虛陽上浮之耳鳴。
  • 安腎丸:補腎填精,多用於腎精不足之證。

辨證分型與用藥

  1. 腎陰虛耳鳴

    • 方藥:耳聾左慈丸(六味地黃丸加磁石、五味子)、杞菊地黃丸。
    • 加減:若虛火明顯,加知母、黃柏滋陰降火。
  2. 腎陽虛耳鳴

    • 方藥:右歸丸、金匱腎氣丸,佐以磁石、龍骨潛鎮。
    • 針灸:選用腎俞、太溪、聽宮等穴,溫灸關元以助陽氣。

腎虛耳鳴屬慢性虛損,調治需循序漸進,重在補益腎精、調和陰陽,使髓海得充,耳竅自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