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虛蠱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腎虛蠱腫
病名:指產後四肢不腫,唯腹部脹大如鼓,且青筋顯露之病證。此症屬中醫「蠱脹」範疇,多因產後氣血虧虛,腎氣不足,水濕停聚,或瘀血內阻所致。
病因病機:
- 腎氣虛衰:產後元氣耗傷,腎陽不足,氣化失司,水液代謝失常,停聚腹中。
- 脾失健運:脾虛不能運化水濕,濕濁內停,與氣血互結,形成腹脹。
- 肝鬱血瘀:產後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氣滯血瘀,阻滯經絡,致腹部青筋顯露。
臨床表現:
- 腹部脹大如鼓,按之柔軟或堅韌,青筋暴露(腹壁靜脈曲張)。
- 四肢不腫,或僅輕微浮腫。
- 或伴面色晦暗、腰膝酸軟、小便不利、大便異常(便硬或滑泄)等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:
-
實證(便硬氣滯):
- 證候:腹脹堅滿,大便乾結,舌暗苔膩,脈弦澀。
- 治法:通腑泄濁,理氣化瘀。
- 方藥:先投《醉公丸》(古籍方,含大黃、牽牛子等攻逐之品)通泄,後以《理脾順氣丸》(如陳皮、白朮、茯苓等)健脾行氣。
-
虛證(便溏脾弱):
- 證候:腹脹按之濡軟,大便溏泄,舌淡苔白,脈沉弱。
- 治法:溫腎健脾,化濕和胃。
- 方藥:選用《木香調胃散》(木香、砂仁、黨參等)益氣調中,佐以溫陽利水之品。
古籍參考:
《竹林寺女科秘方》載:「產後蠱腫,四肢不浮,肚大青筋。如大便硬,用醉公丸通泄,後進理脾順氣丸;如大便滑洩,宜用木香調胃散。」強調需依二便狀況辨虛實而治。
現代中醫觀點:
此症與現代醫學「產後腹水」或「門脈高壓」部分表現相似,然中醫著重整體調理,以補腎、健脾、化瘀為核心,兼顧氣血水三者平衡。若兼見陰虛內熱,可酌加滋腎清熱之品,如知母、黃柏;若瘀血重者,可佐丹參、澤蘭等活血利水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