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虛寒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腎虛寒證
腎虛寒證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腎氣虧損、腎陽虛衰,導致機體失於溫煦,陰寒內生所表現的一系列虛寒證候。此證首見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,其卷十九記載:「病苦心中悶,下重足腫不可以按地,名曰腎虛寒也。」後世醫家如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進一步闡述其臨床特徵,並提出相應治法。
病因病機
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,內寓元陰元陽。若先天稟賦不足、久病耗傷,或房勞過度、年老體衰,均可導致腎陽虧虛。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,具有溫煦、推動、氣化之功。腎陽不足,則陰寒內盛,臟腑經絡失於溫養,因而出現虛寒之象。
臨床表現
-
主症:
- 腰脊冷痛:腎居腰府,陽虛寒凝,故腰脊酸冷,遇寒加重。
- 身重乏力:陽氣不運,水濕停滯,故身體沉重,行動緩弱。
- 足腫難按:腎陽虛衰,水液代謝失常,下肢浮腫,按之凹陷。
- 陽痿不舉:腎陽衰微,命門火衰,生殖機能減退。
-
兼症:
- 耳鳴目眩:腎開竅於耳,陽虛清竅失養,故耳鳴如蟬,視物昏花。
- 語音混濁:腎為聲音之根,陽虛氣化無力,語聲低弱含糊。
- 小便清長:腎陽不足,膀胱氣化失司,尿頻而清冷。
- 畏寒肢冷:陽虛不能溫煦四肢,故手足不溫,喜暖惡寒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「溫補腎陽」為大法,常用方劑如下:
- 溫腎散(《聖濟總錄》):
- 主以附子、肉桂溫腎助陽,佐以熟地、山茱萸滋陰填精,適用於腎陽虛衰兼精血不足者。
- 益志湯(《千金方》):
- 側重補腎益智,配伍巴戟天、遠志,適用於陽虛兼心神失養之健忘、恍惚。
- 人參補腎湯(《聖惠方》):
- 以人參大補元氣,配杜仲、續斷強腰膝,用於腎虛寒兼氣弱倦怠者。
- 金匱腎氣丸(《金匱要略》):
- 以附子、桂枝溫陽化氣,地黃、山藥滋腎填精,為陰中求陽之代表方,主治腎陽不足、水濕停聚之證。
證候辨析
腎虛寒證需與以下證候鑑別:
- 腎陽虛證:二者皆屬腎陽不足,但腎虛寒證更強調「陰寒內盛」,症狀偏重於冷痛、水腫等寒象。
- 脾腎陽虛證:除腎陽虛外,兼見食少腹脹、便溏等脾陽不振之候。
此證多見於慢性疾病、老年體弱或素體陽虛者,治療需注重緩補久服,以助陽氣漸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