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虛頭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虛頭痛

證名,指因腎陰虧虛或腎陽不足所引起的頭痛證候。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載:「下虛者,腎虛也,故腎虛則頭痛。」腎為先天之本,藏精生髓,而腦為髓海,若腎精虧損,髓海空虛,則頭部失養,發為頭痛。此證多見於久病體虛、勞倦過度或年老腎衰者,臨床須辨明陰陽虛損之別,分而治之。

證型與治法

  1. 腎陰虛頭痛

    • 證候:頭腦空痛,時發時止,伴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、健忘失眠、五心煩熱、顴紅盜汗,舌質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  • 病機:腎陰虧虛,髓海失充,虛火上擾清竅。
    • 治法:滋補腎陰,填精益髓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六味地黃丸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: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茯苓、牡丹皮,可酌加枸杞子、龜板膠以增強滋陰之力。
      • 大補元煎(《景岳全書》):人參、山藥、熟地黃、杜仲、當歸、山茱萸、枸杞子、炙甘草,適用於陰精虧甚者。
  2. 腎陽虛頭痛

    • 證候:頭痛綿綿,遇寒加重,畏寒肢冷,面色㿠白,精神萎靡,腰膝冷痛,小便清長,舌淡苔白,脈沉細無力。
    • 病機:腎陽衰微,清陽不升,頭面失於溫煦。
    • 治法:溫補腎陽,散寒通絡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右歸丸(《景岳全書》):熟地黃、附子、肉桂、山藥、山茱萸、菟絲子、鹿角膠、枸杞子、當歸、杜仲,適用於腎陽不足兼精血虧虛者。
      • 正元丹(《秘傳證治要訣》):以補骨脂、肉豆蔻、吳茱萸等溫腎散寒,可隨證加減川芎、細辛以引藥上行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  • 腎與腦的關係:中醫認為「腦為髓之海」,而腎主骨生髓,故腎精充足則髓海得養,頭腦清明;反之,腎虛則髓減,引發空痛眩暈。
  • 經絡聯繫:足少陰腎經循行雖未直接上頭,但通過督脈(屬腎)與膀胱經(與腎相表裡)間接影響頭部氣血運行。

此證需與其他頭痛鑑別,如肝陽上亢、痰濁上蒙等,臨床須四診合參,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