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虛眩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虛眩暈

證名:指因腎精虧虛,髓海不足,或腎陽衰微,清陽不升,導致頭目昏眩之證候。中醫認為「腎藏精,主骨生髓,髓聚為腦」,故腎精充足則腦髓得養,神清目明;若腎虛精虧,髓海空虛,則發為眩暈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腎精不足:多因先天稟賦薄弱,或後天勞倦過度、房事不節,耗傷腎精,致腦髓失充,清竅失養。
  2. 腎陽虛衰:腎陽虧虛,命門火衰,無力溫煦脾陽,水穀精微不化,清陽不升,頭目失榮。
  3. 陰虛火旺:腎陰虧損,虛火上炎,擾動清空,亦致眩暈耳鳴,兼見顴紅、咽乾等虛熱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頭暈目眩,耳鳴如蟬,勞累後加重,腰膝痠軟。
  • 兼症
    • 腎精虛:健忘恍惚,髮脫齒搖,小兒發育遲緩。
    • 腎陽虛:畏寒肢冷,精神萎靡,夜尿頻多。
    • 腎陰虛:五心煩熱,盜汗,舌紅少苔。

證型辨治

  1. 腎精虧虛

    • 治法:填精補髓,益腎固本。
    • 方藥:左歸丸(熟地、山茱萸、枸杞、龜板膠等),或龜鹿二仙膠加減。
  2. 腎陽虛衰

    • 治法:溫補腎陽,升清益腦。
    • 方藥:右歸丸(附子、肉桂、杜仲、鹿角膠等),或金匱腎氣丸(桂附地黃丸)。
  3. 腎陰虛火旺
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潛陽定眩。
    • 方藥:六味地黃丸加知母、黃柏(即知柏地黃丸),或大補陰丸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醫略六書·眩暈》云:「腎水虧少,虛火炎上,眩暈耳鳴,此嗜慾人多腎虛眩暈。」指出房勞過度者易耗傷腎陰,虛火上擾而發眩暈。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強調:「無虛不作眩」,認為腎虛為眩暈之本,尤重補益肝腎。

相關證候鑑別

  • 氣虛眩暈:多屬脾肺氣虛,清陽不升,伴氣短乏力,與腎虛之腰膝痠軟有別。
  • 痰濕眩暈:頭重如蒙,苔膩脈滑,因痰濁中阻,與腎虛之虛象迥異。

腎虛眩暈之治,當辨陰陽虛實,或填精,或溫陽,或滋陰,總以補益腎元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