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虛月經過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虛月經過少

病證名,屬月經過少證型之一。其病因多與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腎氣耗損相關。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,化生血氣。若腎氣虛弱,精血虧乏,則血海不得充盈,遂致月經量少,經色黯淡,質地清稀,並伴有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等虛損之象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先天不足:稟賦薄弱,腎氣未充,天癸遲至,衝任失養,血海空虛。
  2. 後天傷腎:久病勞損、房勞過度,或流產頻繁,耗傷腎精,精不化血,經源匱乏。
  3. 陰陽失衡:腎陽虛則溫煦無力,經血凝滯;腎陰虛則精血枯少,經行澀少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經量明顯減少,或點滴即淨,經色淡黯或黯紅,質地稀薄。
  • 兼症:腰脊酸軟,足跟疼痛,頭暈耳鳴,夜尿頻多,或伴有不孕。
  • 舌脈:舌淡苔薄,脈沉細或尺脈弱。

治法與方藥
補腎填精、養血調經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當歸地黃飲加黃芪
    • 組成:當歸、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杜仲、牛膝、甘草,加黃芪益氣生血。
    • 方義:熟地、山茱萸滋腎填精;當歸養血活血;杜仲、牛膝補肝腎、強筋骨;黃芪助氣血生化。
  2. 歸腎丸(《景岳全書》):
    • 適用於腎陰陽俱虛者,以菟絲子、枸杞子、熟地黃等平補腎中精氣。
  3. 左歸丸右歸丸加減:
    • 腎陰虛甚者,佐以龜板膠、女貞子;腎陽虛者,酌加鹿角膠、巴戟天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需與血虛血瘀痰濕所致月經過少鑑別:
    • 血虛者經色淡紅,面色萎黃,脈細弱;
    • 血瘀者經色紫黯有塊,小腹刺痛;
    • 痰濕者經質黏稠,形體肥胖,舌苔厚膩。
  • 腎虛證候多見於青春期或圍絕經期,與天癸盛衰密切相關。

補充說明
中醫強調「經水出諸腎」,腎氣盛衰直接影響月經週期與經量。臨床治療時,除藥物調理外,亦需注重固護腎氣,避免過勞傷精。若兼見他證,可配合針灸(如灸關元、腎俞)或食療(如黑豆、枸杞、山藥等補腎之品),以助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