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虛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腎虛證
腎虛證為中醫常見病證,泛指因腎氣、腎精、腎陰或腎陽虧虛所引發的一系列病理表現。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、主水、主骨生髓,其功能失常可影響全身,症狀表現多樣,涉及生殖、泌尿、骨骼、耳竅等多個系統。
病因病機
腎虛證多由先天稟賦不足、久病耗損、房勞過度、年老體衰,或情志失調等因素導致。腎精虧虛則髓海不足,腎陽虛衰則溫煦失職,腎陰不足則虛火內生,進而引發相應證候。
臨床表現
歷代醫籍對腎虛證記載甚詳,綜合如下:
-
腎氣虛
- 主症:腰膝酸軟、耳鳴耳聾、小便頻數或清長、遺尿或尿後餘瀝。
- 兼症:氣短乏力、眩暈健忘、性功能減退。
- 古籍載述:《脈經》提及「腎虛……病苦心中悶,下重,足腫不可以按地。」
-
腎精不足
- 主症:發育遲緩(如小兒五遲五軟)、成人早衰(鬚髮早白、齒搖稀疏)、不孕不育。
- 兼症:健忘恍惚、動作遲緩、骨骼痿弱。
-
腎陰虛
- 主症:潮熱盜汗、五心煩熱、咽乾顴紅、失眠多夢。
- 兼症:眩暈耳鳴、腰膝酸軟、遺精早洩、尿黃便乾。
- 古籍補充:《本草經疏》指出「骨蒸潮熱,屬精血虛極」「下消,屬腎陰虛,火伏下焦」。
-
腎陽虛
- 主症:畏寒肢冷、面色㿠白、夜尿頻多、陽痿滑精。
- 兼症:水腫(腰以下為甚)、久瀉不止、婦女宮寒不孕。
- 古籍引證:《聖濟總錄》描述「四肢逆冷,骨枯髓寒,足脛力劣,不能久立」。
特殊證型舉隅
- 腎虛濕熱:見於淋證(如五淋),小便赤澀、滴瀝不暢,因腎虛兼夾濕熱下注所致。
- 腎虛寒疝:少腹冷痛牽引睪丸,屬虛寒挾濕,《本草經疏》歸因於「濕邪乘虛客之」。
- 腎不納氣:喘促氣短、呼多吸少,乃腎氣虛衰,攝納無權之象。
相關古籍論述
- 《聖濟總錄》強調腎虛可致「臍腹痛,耳鳴,四肢逆冷」。
- 《本草經疏》詳列十八種腎虛證,如「夢遺洩精,屬腎虛有火」「齒衄,屬腎虛有熱」等,反映腎與多系統的關聯性。
腎虛證需進一步區分陰陽氣血之偏衰,並結合四診合參,方能準確辨治。歷代醫家對其機理與表現的深入剖析,為臨床辨證奠定了理論基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