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虛自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虛自汗

證名,指因腎氣虛弱、封藏失職所致之自汗證候。中醫理論認為,腎主藏精、司二便,亦主納氣固攝,若腎陰或腎陽虧虛,則精氣不固,津液外泄而發為自汗。此證多伴隨其他腎虛症狀,如潮熱、咳嗽、夜熱骨蒸等,反映腎陰不足、虛火內擾之病機。

病因病機
腎虛自汗主要與腎之陰陽失調相關:

  1. 腎陰虛:陰液虧損,虛火內生,迫津外泄,故見自汗,並伴午後潮熱、顴紅、盜汗等。
  2. 腎陽虛:陽氣虛弱,衛外不固,腠理疏鬆,津液失於固攝而自汗出,多兼畏寒、肢冷、神疲等症。
    此外,久病耗傷、房勞過度,或先天稟賦不足,均可導致腎氣虧虛,引發此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不因勞作、外感而自然汗出,動輒加重,尤以夜間或午後明顯。
  • 兼症
    • 腎陰虛者:潮熱顴紅、五心煩熱、咽乾口燥、腰膝痠軟。
    • 腎陽虛者:畏寒肢冷、面色㿠白、小便清長、夜尿頻多。
  • 舌脈:陰虛者舌紅少苔,脈細數;陽虛者舌淡胖,脈沉弱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滋腎固攝(適用於腎陰虛):
    • 都氣丸(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):滋腎陰、斂汗固精,適用於陰虛火動之自汗。
    • 五味子湯:養陰生津、收澀止汗,多用於陰虛兼氣短乏力者。
  2. 溫腎固表(適用於腎陽虛):
    • 金匱腎氣丸加減:溫補腎陽,佐以固表止汗,若兼脾虛可合玉屏風散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肺衛不固自汗:多因肺氣虛弱,汗出畏風,易感外邪,無明顯腎虛見症。
  • 陰虛盜汗:專指夜間睡中汗出,醒則汗止,與腎虛自汗之晝夜皆可有別。

文獻溯源
《證治匯補·汗病章》提及:「腎虛自汗,潮熱咳嗽。」《醫略六書·雜病證治》亦載:「腎虛自汗,夜熱骨蒸。」均強調腎虛與虛熱、津泄之關聯,治法以補腎為本,佐以斂汗。

(按:本文所述方藥需依具體證型辨證施用,臨床宜詳察病機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