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陽不振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腎陽不振
定義
腎陽不振為中醫病機名詞,指腎中陽氣不足,溫煦與推動功能減弱,導致身體出現虛寒、機能衰退的病理狀態。此證常見於陽痿、遺精、腰膝冷痛等病症,屬「腎陽虛」範疇,但更強調陽氣衰弱所致的特定症狀群。
病因病機
- 先天不足:稟賦薄弱,元陽素虛。
- 後天失養:久病耗傷、房勞過度,或年老腎衰,陽氣漸虧。
- 寒邪直中:外感寒邪侵襲腎經,損傷陽氣。
- 他臟累及:如脾陽虛弱,無法充養腎陽,形成脾腎陽虛。
臨床表現
- 生殖機能障礙:陽痿不舉、遺精滑泄、性慾減退。
- 溫煦失職:畏寒肢冷,腰膝酸冷,尤以下肢為甚。
- 水液代謝異常:夜尿頻多、小便清長,或水腫(陰水)。
- 氣化無力:精神萎靡,面色晄白或黧黑。
- 舌脈特徵:舌淡胖嫩、苔白滑,脈沉遲無力,尺部尤弱。
證候分析
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,主司生殖、溫煦與氣化。若腎陽不振,則命門火衰,生殖機能減退;陽虛不能溫養肢體,故見畏寒;腎失氣化,膀胱失約,則夜尿頻多;陽虛水泛,溢於肌膚,可致水腫。
治法與方藥
- 治則:溫補腎陽,益火之源。
- 代表方劑:
- 右歸丸(《景岳全書》):熟地、附子、肉桂、山藥、山茱萸等,補腎填精,溫陽散寒。
- 金匱腎氣丸(《金匱要略》):桂枝、附子配六味地黃丸,溫陽化氣,適用於腎陽虛兼水濕停滯者。
- 加減用藥:
- 陽痿甚者,加淫羊藿、巴戟天補腎壯陽。
- 水腫明顯,加茯苓、澤瀉利水滲濕。
相關鑑別
- 腎氣虛:以機能衰退為主(如尿頻、遺精),但無明顯寒象。
- 腎陰虛:潮熱盜汗、五心煩熱,舌紅少苔,與腎陽不振之虛寒證相反。
文獻溯源
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腎者主水,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」,奠定腎陽功能的理論基礎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強調「陽非有餘,陰常不足」,主張溫補腎陽以調治虛寒諸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