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遺

證名,指因腎臟功能失調而引發的遺精病症。此證首見於《醫宗必讀·卷九》,書中記載:「腎病而遺者,色黑而髓空。」意指腎氣虧虛,精關不固,導致遺精頻作,且患者多伴隨腎精不足之象,如面色晦暗、腰膝痠軟、頭暈耳鳴等。

病因病機
腎遺主要與腎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中醫認為,腎主藏精,司二陰,若腎氣虛弱,或腎陰虧耗,則精室不固,精液外泄而成遺精。具體可分為以下兩類:

  1. 腎陰虛:陰虛則內熱,虛火擾動精室,導致夢遺或滑精,並見潮熱、盜汗、舌紅少苔等陰虛火旺之象。
  2. 腎氣不固:腎陽不足,固攝無權,精關失守,多見無夢而遺,兼有畏寒肢冷、精神萎靡等陽虛症狀。

治療原則
補腎固精為主,根據證型不同而有所側重:

  • 腎陰虛者:宜滋陰降火,常用方劑如六味地黃丸,可酌加知母、黃柏(即知柏地黃丸)以清虛熱;若兼心腎不交,可配合天王補心丹以交通心腎。
  • 腎氣不固者:宜溫補腎陽、固攝精關,方選金鎖固精丸右歸丸加減,佐以芡實、蓮鬚等收澀之品。

相關概念
腎遺屬「五臟遺精」之一,與心、肝、脾、肺等臟腑功能失調所致遺精有別,臨床需辨證論治。古籍中亦提及「夢遺」「滑精」等相關證型,可互相參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