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陰

腎陰,又稱元陰真陰腎水真水,為中醫生理學重要概念,指藏於腎臟的陰液,包含腎精及其所化生的滋養物質,為腎陽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。腎陰與腎陽相互依存、制約,共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平衡。

生理功能

  1. 滋養臟腑
    腎陰屬水,主濡潤,能滋養全身五臟六腑。中醫認為「腎為先天之本」,腎陰的充盈與否直接影響其他臟腑的陰液狀態。例如:

    • 上濟心陰,可制約心火,防止心陽亢盛。
    • 濡養肝陰,使肝氣柔和,避免肝陽上亢。
    • 滋潤肺陰,助肺肅降,緩解燥熱。
  2. 涵養腎陽
    腎陰與腎陽互為根本,陰靜陽動。腎陰能潛藏腎陽,使其溫煦而不妄動。若腎陰不足,陽失所依,可能出現虛火內擾之證,如潮熱、盜汗。

  3. 化生精髓
    腎陰包含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,主生殖發育與骨髓充養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腎者主水,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。」腎陰充足則精血旺盛,骨骼強健,腦髓充盈。

病理表現

腎陰虧虛時,常見以下證候:

  • 虛熱內生:顴紅、午後潮熱、手足心熱、咽乾口燥。
  • 精髓不足:腰膝酸軟、眩暈耳鳴、健忘失眠。
  • 生殖功能減退:男性遺精早泄,女性經少或閉經。

與其他臟腑關係

腎陰為人體陰液之源,與其他臟腑之陰密切相關:

  • 肝腎同源:肝陰依賴腎陰滋養,腎陰不足常導致肝陰虛、肝陽上亢。
  • 心腎相交:腎陰上濟心火,維持心神安定。腎陰虛則心火偏旺,易見心煩失眠。
  • 肺腎相生:肺陰需腎陰濡潤,久咳傷肺陰者,常需補腎陰以治本。

調養要點

傳統中醫強調「補腎陰需兼顧填精」,常用藥物如熟地黃山茱萸女貞子等滋陰填精之品,方劑如六味地黃丸左歸丸等。此外,靜養、節慾及避免耗傷陰液(如熬夜、辛辣燥熱飲食)亦為關鍵。

腎陰的理論體現中醫「陰陽互根」的哲學思想,其臨床應用廣泛,尤其在慢性虛損性疾病及衰老相關調理中佔有核心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