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癰

病名
腎癰為癰腫之一,發於足少陰腎經募穴「京門穴」處。《聖濟總錄》卷一百二十八載:「京門隱隱而痛者,腎疽也;上肉微起者,腎癰也。」此病多因腎氣虛損,房勞過度,復感外邪風寒,內外相搏,氣血壅滯而成。

病因病機
腎癰之發,本於腎虛。腎主藏精,若房事不節,精氣耗傷,腎陽虧虛,衛外不固,易受風寒侵襲。風寒之邪乘虛內客,與腎經氣血相搏,鬱而化熱,熱盛肉腐,遂成癰腫。其病位在腎經所過之京門穴,屬足少陰腎經與帶脈之交會處,故見局部腫痛。

臨床表現
初起面色蒼白,口不渴,少腹及脅下(月真)脹滿,繼則寒熱往來,類似少陽證。若癰腫已成,則京門穴處隱痛,局部肌肉微隆起,按之痛甚。若熱毒熾盛,可伴見發熱、煩渴、尿赤等症。

治法

  1. 初期:腎虛風寒客表,治宜溫腎散寒,行氣活血。方用五積散加減,酌加附子、肉桂、細辛等辛溫之品,以助溫通腎陽、解散風寒。
  2. 中期:若寒邪漸退,疼痛減輕,可轉以溫補腎陽為主,方選桂附地黃丸或右歸丸,以固本培元。
  3. 後期:若熱毒壅盛,癰腫未消,可配合清熱解毒、活血排膿之品,如黃連解毒湯加減,然需謹慎顧護腎氣,避免過用寒涼。

辨證要點
腎癰屬本虛標實之證,臨床需辨明腎陽虛損與外邪孰輕孰重。若腎虛為主,當以溫補為先;若外邪偏盛,則宜先祛邪,後固本。京門穴處腫痛為辨證關鍵,結合全身症狀,可與他癰相鑑別。

古籍參考
除《聖濟總錄》外,《外科正宗》亦提及腎癰與腎疽之別,強調腎氣虛衰為內因,治療當標本兼顧。此病與現代醫學之腰部軟組織感染或深部膿腫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辨治首重整體調理,以腎經氣血為核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