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俞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腎俞漏
病名:腎俞漏為中醫外科病證之一,屬「流痰」範疇,因痰濕瘀毒流注於腎俞穴區域而形成竇道。此病名首見於清代《外科大成》卷二,多由胸椎或腰椎結核(類似現代醫學之骨結核)潰膿後,膿毒下注,侵蝕腎俞穴周邊組織,形成寒性膿瘍,日久不癒,遂成瘻管。
病因病機:
中醫認為,腎俞漏的成因與「流痰」密切相關,其本虛標實之證,多因先天不足、腎氣虧虛,或後天失養、勞傷過度,導致正氣不足,痰濕凝滯經絡。痰濕鬱久化熱,腐肉成膿,膿毒穿潰肌膚,形成竇道。腎俞穴屬足太陽膀胱經,為腎之背俞穴,若此處受痰毒流注,則氣血壅滯,瘡口難斂。
臨床表現:
- 局部症狀:腎俞穴附近可見瘻管,瘡口凹陷,周圍皮色暗紫,時有稀薄膿液或豆腐渣樣分泌物滲出,久不收口。
- 全身症狀:多伴氣血兩虛之象,如面色蒼白、形體消瘦、神疲乏力,或見低熱、盜汗等陰虛內熱之候。
治療原則:
- 內治:以「補益氣血、溫通散結」為主,常用方如陽和湯(《外科全生集》)加減,以溫陽化痰;若兼陰虛火旺,可配合清骨散(《證治準繩》)滋陰清熱。
- 外治:
- 藥線引流:以祛腐生肌藥線(如九一丹、五五丹)插入竇道,化腐排膿。
- 手術療法:若瘻管深陷、腐肉難脫,可配合手術清創,後期外敷生肌玉紅膏促進瘡口癒合。
相關中醫名詞延伸:
- 流痰:為陰性瘡瘍,泛指骨關節結核性疾病,其特點為病程緩慢、膿液稀薄如痰,屬「無頭疽」範疇。
- 腎俞穴:位於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.5寸,為腎氣輸注之處,主治虛損、腰痛等證,此處病變常反映腎氣不足。
此病需與附骨疽(化膿性骨髓炎)鑑別,後者多屬陽證,起病急驟,局部紅腫熱痛明顯,而腎俞漏病程緩慢,以虛寒為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