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俞五十七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腎俞五十七穴,又稱水俞五十七處,為中醫治療水病之重要穴位群,首載於《素問·水熱穴論》。此五十七穴乃陰氣所聚之處,亦為水液代謝之關鍵通路,主治水濕停聚、水腫、小便不利等水液代謝失常之證。
穴位分布與經絡歸屬
腎俞五十七穴分布於人體軀幹及下肢,依《內經》所述,可分為以下幾組:
-
尻上五行,每行五穴
- 正中線(督脈):脊中、懸樞、命門、腰俞、長強(共5單穴)。
- 第一側線(足太陽膀胱經):大腸俞、小腸俞、膀胱俞、中膂內俞、白環俞(左右雙穴,共10穴)。
- 第二側線(足太陽膀胱經):胃倉、肓門、志室、胞肓、秩邊(左右雙穴,共10穴)。
-
伏兔上各二行,每行五穴
- 腹部近正中線(足少陰腎經):中注、四滿、氣穴、大赫、橫骨(左右雙穴,共10穴)。
- 腹部外側(足陽明胃經):外陵、大巨、水道、歸來、氣街(氣衝)(左右雙穴,共10穴)。
-
踝上各一行,每行六穴
- 下肢內側(足少陰腎經、足厥陰肝經等):太衝、復溜、陰谷、照海、交信、築賓(左右雙穴,共12穴)。
理論基礎與臨床應用
此五十七穴多屬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少陰腎經及足陽明胃經,與水液代謝密切相關。中醫認為,腎為水臟,主司水液氣化;膀胱為州都之官,主貯藏與排泄水液;胃與脾相表裡,共主運化水濕。故刺激此穴群可調節三焦氣化,通利水道,達到「去菀陳莝」之效。
《水熱穴論》指出,此類穴位為「積陰之所聚」,陰氣盛則水濕易滯,故水病常取之。臨床上,水腫實證多選用腹部及下肢穴位以瀉水邪,虛證則配合背部腎俞等穴以溫陽化氣。
穴位配伍與針刺要點
- 背部穴位(如腎俞、膀胱俞)多施以灸法或溫針,以溫補腎陽、助氣化。
- 腹部穴位(如氣穴、水道)可針刺配合撚轉瀉法,以通調下焦。
- 下肢穴位(如復溜、陰谷)常與三陰交配伍,增強利水之效。
此五十七穴之運用,體現中醫「整體調節」與「經絡辨證」之特色,後世醫家亦據此發展出多種水病針灸治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