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俞虛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腎俞虛痰
腎俞虛痰為中醫外科病證之一,屬「流痰」範疇,首見於清代高秉鈞《瘍科心得集》。此病多因腎陰虧虛、精血耗損,致痰濕凝滯於腎俞穴(位於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一寸五分)及周邊筋骨,形成寒性膿瘍,屬陰證、虛證,與現代醫學之胸椎或腰椎結核併發冷膿瘍相似。
病因病機
本病成因以內傷為主,與腎精虧損密切相關:
- 男子:多因房勞過度,腎水枯竭,陰虛火旺,灼津為痰,痰濕流注於腎俞或下肢筋骨。
- 女子:常因真陰不足,經血枯閉,營衛失調,痰瘀凝滯而成。
病機關鍵為「本虛標實」:腎陰虧虛為本,痰濕瘀阻為標。腎主骨,虛則骨失濡養,痰濕乘虛下注,結於腰腿,久則化腐成膿。
臨床表現
初起症狀隱匿,漸進發展:
- 早期:腰痛綿綿、足膝酸軟無力,伴夜間潮熱、盜汗等陰虛之象。
- 中期:痰濕凝聚,可見大腿內側或腎俞穴腫脹,皮色不變,觸之堅硬,形如覆碗,稱為「股陰疽」或「腎俞虛痰」。
- 後期:膿成潰破,流出稀薄膿液夾雜敗絮狀物,瘡口難斂,久不收口,甚則形成瘻管。
辨證與治療
辨證要點:
- 虛火痰凝證:腰膝酸軟、顴紅盜汗,局部腫硬微熱。
- 氣血兩虛證:潰後膿水清稀,面色蒼白,脈細弱。
治療原則:
- 內治:以滋腎填精、化痰通絡為主。陰虛火旺者,可用大補陰丸合清骨散加減;氣血兩虛者,宜人參養榮湯補托。
- 外治:未潰時以陽和解凝膏溫散痰結;潰後用生肌玉紅膏祛腐生肌。
古籍補充
《瘍科心得集》強調此病預後不良:「二證潰膿後,皆不能收功。」因腎俞虛痰根於腎虛,膿瘍雖潰,本源難復,故療程纏綿,需長期調攝。
此病與「附骨疽」「附骨痰」鑑別在於:附骨疽多因外傷感邪,屬陽證;附骨痰及腎俞虛痰則屬陰證,起病緩而深及骨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