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臟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腎臟風
病名:腎臟風,見於《醫門補要》卷中,屬中醫病證範疇,與「濕腳氣」相關,然其病機與表現更側重於腎經風濕之邪蘊結所致。
病因病機:
此症多因腎氣不足,風濕外邪乘虛侵襲,流注下焦,或濕熱內蘊,下注足脛,導致經絡氣血壅滯。腎主水,司二陰,若腎虛則水濕運化失司,風邪夾濕鬱於肌腠、經脈,發為腫脹、麻木、疼痛等症。
臨床表現:
- 局部症狀:足脛浮腫,按之凹陷,皮膚緊脹,或見麻木重著,甚則疼痛,步履艱難。
- 全身兼症:或伴腰膝酸軟、小便不利,舌苔白膩或黃膩,脈濡滑或沉細。
與濕腳氣的異同:
濕腳氣多因濕邪下注,以足脛腫脹、沉重為主;腎臟風則更強調腎氣虛弱為本,風濕搏結為標,病位深及腎經,症狀除腳腫外,常累及腰膝,且易反覆發作。
中醫辨證要點:
- 風濕阻絡:腫痛遊走,苔薄白,脈浮緩。
- 濕熱下注:足脛灼熱紅腫,小便黃赤,苔黃膩。
- 腎虛濕蘊:腰膝冷痛,遇寒加重,脈沉遲。
治療方向:
以祛風除濕、通絡止痛為標,補益腎氣為本。常用方劑如獨活寄生湯(祛風濕、益肝腎)、腎著湯(溫脾化濕)等,隨證加減。外治可配合艾灸或藥浴,以溫通經絡。
此症與西醫學之「淋巴性水腫」「腎病性水腫」等部分症狀相似,然中醫辨治首重整體氣化與臟腑功能,非僅對症處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