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臟中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臟中風

病名:風邪侵襲腎臟所致之病證,屬中風範疇,亦稱「腎中風」。此證多因腎氣虛弱,外感風邪,內舍於腎,導致經絡氣血失調,臟腑功能受損而成。

主證

  1. 腰痛不得俯仰:風邪客於腎經,阻滯氣血,故腰部疼痛,活動受限。
  2. 耳鳴:腎開竅於耳,風邪擾動腎氣,耳竅失養,故鳴響不止。
  3. 面腫:腎主水液代謝,風邪犯腎,水濕不化,泛溢肌表,則面部浮腫。
  4. 骨節酸痛:腎主骨,風邪侵襲,經絡不通,故骨節酸楚疼痛。
  5. 健忘、志意沉昏:腎藏志,風邪擾亂腎神,則記憶減退,精神昏沉。
  6. 色黑:腎色為黑,腎氣受損,其色外現於面,故面色黧黑。
  7. 其他見症:身體沉重、多汗惡風、隱曲不利(指二便或房事功能障礙)等。

病機分析
《太平聖惠方》指出:「腎氣虛弱,風邪所侵,則踞而腰疼,不得俯仰。」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、主水、納氣。若腎氣不足,衛外不固,風邪乘虛而入,內傷腎絡,導致氣血瘀滯,水液代謝失常,進而引發上述諸症。風性善行數變,故病情或見冷痹(寒性疼痛)、偏枯(半身不遂)等變證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  • 腎與風邪的關係:中醫認為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,腎虛為本,風邪為標。風為陽邪,易襲陽位,但若腎陽不足,風邪亦可深入陰分,形成虛實夾雜之證。
  • 與其他臟腑中風的區別:腎臟中風以腰痛、耳鳴、面腫為特徵,不同於肝中風(頭目瞤動、脅痛)、心中風(驚悸、言語謇澀)等。

文獻考據
《太平聖惠方·治腎臟中風諸方》詳述此證,並提出「語聲渾濁」一症,反映風邪擾動腎氣,致聲音低濁不清,進一步佐證腎與發聲的關聯(腎為聲音之根)。

:腎臟中風與西醫學之「腎病」概念不同,中醫著重於風邪與腎氣互動的病理框架,臨床需結合四診辨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