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脹

證名,屬中醫脹病之一,主因下焦虛寒,寒氣侵襲腎經所致。其臨床特徵為「腹滿引背,央央然腰髀痛」,即腹部脹滿不適,疼痛牽引至背部,並伴隨腰骶及大腿內側(髀部)痠痛乏力,整體呈現困重不舒之態。

病因病機
腎為水火之臟,主藏精、司二便,且腰為腎之府。若腎陽不足,下焦虛寒,寒邪凝滯經脈,氣血運行受阻,則見腹滿;足少陰腎經循行過腰脊,寒客經絡,故痛引腰背。此外,腎與膀胱相表裏,寒邪亦可影響膀胱經氣,加重腰髀疼痛。

辨證要點

  1. 主症:腹脹滿而硬,痛感牽引背部,腰髀部痠痛沉困。
  2. 兼症:或見小便清長、下肢不溫、舌淡苔白、脈沉遲等虛寒之象。
  3. 病性:屬裏寒證,虛實夾雜,以腎陽虛為本,寒凝氣滯為標。

治法與方藥
《醫醇剩義》提出「溫腎祛寒」為治療大法,方用溫泉湯(原方未詳載,據證推測多含附子、肉桂、杜仲等溫補腎陽之品)。臨床亦可選用:

  • 腎著湯(《金匱要略》):針對寒濕腰痛,溫脾化濕。
  • 右歸丸(《景岳全書》):補益腎陽,適用於腎陽虛衰之本。
  • 針灸取穴:可灸關元、命門、腎俞,以助溫通經氣。

與其他脹病的鑑別

  • 脾脹:多伴嘔吐、煩悶,病位在中焦。
  • 肝脹:脅下滿痛,牽引少腹,與情志相關。
    腎脹則以下焦虛寒及腰背症狀為辨證核心。

古籍溯源
《靈樞·脹論》最早定義腎脹,後世如《醫醇剩義》進一步闡發其病機與治法,強調「寒氣乘腎」致氣血凝澀,需溫養通絡並重。此證亦與「腎著」「寒疝」等病機互有交集,然腎脹以脹滿為主症,病位更偏於經絡氣機之滯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