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蒸

腎蒸為中醫病證名,屬「虛勞骨蒸」範疇,亦為「二十三蒸」之一。此證首見於隋代巢元方所著《諸病源候論·虛勞骨蒸候》,其載:「腎蒸,兩耳焦。」意指腎陰虧虛,虛火內灼,上擾耳竅,致兩耳色澤枯焦,為腎精耗損之外候。

病因病機
腎蒸多因久病虛勞、房勞過度,或稟賦不足,致腎陰虧耗,陰不制陽,虛熱內生。腎開竅於耳,虛火循經上炎,燔灼耳部,故見「兩耳焦」之象。此證常伴隨其他虛勞症狀,如潮熱盜汗、腰膝痠軟、眩暈耳鳴等,反映腎陰不足、陰虛火旺之整體病機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:兩耳色澤枯槁焦黑,或耳廓乾燥脫屑。
  2. 兼症
    • 虛熱內擾:午後潮熱、顴紅盜汗、五心煩熱。
    • 腎精虧虛:腰膝痠軟、健忘失眠、髮枯齒搖。
    • 耳竅失養:耳鳴如蟬,聽力減退。

與相關證候鑑別

  • 肝蒸:見目焦,兼脅痛易怒,屬肝陰不足。
  • 肺蒸:見鼻乾,伴咳喘無痰,為肺陰虧虛。
  • 腎蒸獨以耳焦為標誌,病位在腎,與他臟虛蒸有別。

中醫理論延伸
腎蒸屬「骨蒸」範疇,骨蒸之名,喻其熱自骨髓透發,如甑中蒸物,陰分伏熱難解。此證與「腎陰虛」密切相關,後世醫家如朱丹溪強調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,腎蒸即陰虛火旺之典型表現。治療上,當以滋腎填精、清降虛火為法,方選知柏地黃丸、大補陰煎等,然須依具體脈證加減。

古籍補充
《外臺秘要》進一步闡述二十三蒸,指出腎蒸可兼見「骨痿髓枯」,提示病深及腎主骨生髓之功。明代《醫宗必讀》亦言:「腎之虛,蒸於耳則焦」,強調腎精與耳竅之生理病理聯繫。

此證反映中醫「臟象外應」理論,即內臟病變可外現於體竅,臨床需四診合參,辨析虛實,方能切中病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