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之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之府
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腎之府」為人體重要部位之名,專指腰部。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明確記載:「腰者腎之府,轉搖不能,腎將憊矣。」此論述揭示腰部與腎臟的密切關聯,並強調腰部功能異常可反映腎氣虛衰之象。

經絡與臟腑關係
腎位於腰部脊柱兩側,馬蒔於《黃帝內經靈樞註證發微》中註解:「腎附於腰之十四椎間兩旁,相去脊中各一寸半。」此解剖定位說明腎臟的具體所在,亦解釋為何腰部被視為腎之居所。從經絡學角度,足少陰腎經循行於腰脊,與膀胱經相表裏,共同主司水液代謝與骨骼強健。腰為腎之府,其生理功能與腎精、腎氣的盛衰直接相關。

生理與病理意義
腎主藏精,為先天之本,主骨生髓。腰部作為腎之府,其活動自如、強健有力,需依賴腎精的充養。若腎氣虧虛,則常見腰膝酸軟、俯仰不利,甚則「轉搖不能」,此即《內經》所言「腎將憊矣」之徵兆。臨床上,腎虛腰痛多表現為綿綿作痛、遇勞加重,與外感寒濕或瘀血所致之劇痛有別。

腎與腰的整體觀
中醫強調「腰為腎之府」不僅是解剖對應,更體現整體觀思維。腎氣充足則腰脊強健,反之,長期勞損或房事過度耗傷腎精,亦可累及腰部。此外,督脈貫脊屬腎,與衝任二脈相交,故腰部症狀亦可能涉及奇經八脈的調節功能。

此概念貫穿中醫診療,歷代醫家論治腰痛多從補腎入手,如《景岳全書》推崇「補腎即所以治腰」,進一步深化「腎府」理論的臨床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