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之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腎之街
定義與經絡定位
「腎之街」為中醫人體部位名,指足少陰腎經氣血運行的特定路徑,位於下肢伏兔穴上方。《素問·水熱穴論》記載:「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,此腎之街也。」此處「街」即通道之意,強調腎經氣血流通的要道。
解剖與經脈關係
根據王冰註解,腹部正俞共五行,其中臍旁兩側為足少陰腎經與衝脈氣血所發之處,次兩旁則為足陽明胃經所過。腎之街具體位於伏兔穴(髕骨外上緣直上六寸)上方,與腎經及衝脈的循行密切相關。衝脈為「十二經之海」,與腎經相併而行,共同調節氣血下注於下肢,故腎之街亦反映腎氣與衝脈協同作用的區域。
生理與病理意義
- 氣血輸布:腎之街為腎經氣血外顯於體表的重要部位,其通暢與否直接影響下肢氣血充盈及腰膝功能。
- 水液代謝:《水熱穴論》將此處與水病治療相聯,因腎主水液,若腎氣不化,水濕停滯,可於此區域出現異常(如壓痛或結節)。
- 診斷價值:臨床可通過觸診腎之街的溫度、硬度變化,輔助判斷腎虛、水腫或下焦寒濕等證候。
與其他理論的關聯
- 穴位應用:腎之街鄰近髀關、氣衝等穴,針灸此處可調節腎氣,治療下肢痿痹或生殖系統疾病。
- 經筋理論:足少陰經筋「起於小指之下」,結於陰器,腎之街亦屬經筋氣血匯聚之處,影響屈伸運動。
學術延伸
清代醫家張志聰於《黃帝內經素問集注》中進一步闡釋,認為「街」不僅是路徑,更為「氣血交會之所」,強調腎之街在經氣轉輸中的樞紐作用。此概念與現代「肌筋膜鏈」理論中下肢力線傳導有一定呼應,體現中醫對結構與功能整合的認識。
總結
腎之街作為腎經氣血外達的通道,兼具理論與臨床價值,其定位與功能深化了對足少陰腎經「貫脊屬腎,絡膀胱」循行特點的理解,亦為針灸與推拿療法提供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