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中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中風

病名:風邪侵襲腎經所致之病證,屬中醫「中風」範疇之一,特指風邪內中於腎臟經絡,引發腰部氣血失調的病理表現。

病因病機
腎中風多因正氣內虛,風邪乘虛而入,客於足少陰腎經。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、主骨生髓,其經脈循行過腰脊。風性善行數變,侵襲腎經後,易致經氣壅滯,氣血運行不暢,故見腰痛不得俯仰等症。《諸病源候論·風病諸候》載:「腎中風,踞而腰痛」,意指患者因腰痛而屈膝蹲坐,難以伸展,此為風邪痹阻腎經之典型表現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:腰部疼痛,轉側不利,俯仰困難,或伴局部沉重感。
  2. 兼症:或見下肢麻木、膝軟無力,甚則短氣、耳鳴(因腎開竅於耳)。
  3. 舌脈:舌質淡或暗,苔薄白;脈象多沉弦或浮緊,反映風邪內擾、經絡拘急之象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腎著:屬寒濕困脾,腰痛伴身體沉重,與風邪無關。
  • 腎虛腰痛:多為隱痛綿綿,勞累加重,無外感風邪病史。

治法與方藥
祛風通絡、調補腎氣為主,可選:

  • 獨活寄生湯加減:獨活、桑寄生、防風、細辛等,祛風濕、益肝腎。
  • 腎著湯羌活勝濕湯:若兼寒濕,可溫經散寒除濕。
  • 針灸取穴:腎俞、命門、委中、太溪等,疏通腎經氣血。

古籍補充
《聖濟總錄》提及:「腎中風者,腰腳疼痛,不可轉側」,進一步描述風邪深入之候;《醫學綱目》則強調「風入於腎,必挾寒濕」,提示臨床需辨兼夾之邪。

此證需結合整體辨證,區分外風與內風,並審察是否夾雜濕、寒等邪氣,以擬定相應治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