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中寒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腎中寒證
腎中寒證,乃寒邪直中腎臟所引發之病候,屬中醫「中寒」範疇。寒為陰邪,易傷陽氣,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、主水液,若寒邪內侵,腎陽受損,則氣化失司,導致一系列虛寒之象。
病因病機
寒邪侵襲腎臟,多因外感嚴寒,或素體腎陽不足,寒邪乘虛直中。寒性凝滯,易使氣血運行不暢,經脈拘急,故見疼痛、拘攣等症;腎陽虧虛,溫煦無力,則見畏寒、肢冷、精神萎靡。
臨床表現
- 面色黧黑:腎主水,其色黑,寒邪傷腎,陽氣不展,故面色晦暗無華。
- 氣弱息微:腎為氣之根,寒傷腎陽,納氣無力,故呼吸淺弱,動則氣短。
- 耳聾耳鳴:腎開竅於耳,寒邪凝滯經絡,清陽不升,耳失所養。
- 腰痛膝冷:腰為腎之府,寒邪客於腎,則腰痛如折;腎陽虛衰,下肢失溫,故膝下清冷。
- 筋脈拘急:寒主收引,經脈受寒則攣急,可見四肢拘攣疼痛。
- 神昏不識人:若寒邪深重,陽氣閉阻,清竅蒙蔽,可致昏聵不省人事。
治法方藥
治宜溫腎散寒,助陽化氣,常用方劑如下:
- 不換金正氣散:化濕散寒,理氣和中,適用於寒濕困腎兼氣滯者。
- 附子五積散:溫陽散寒,行氣活血,主治寒邪凝滯、氣血不暢之證。
- 姜附湯(乾薑附子湯):回陽救逆,專治腎陽衰微、陰寒內盛之急症。
- 附子理中湯:溫補脾腎,散寒止痛,適用於脾腎陽虛、寒凝腹痛者。
辨證要點
腎中寒證須與腎陽虛證鑑別,後者多屬內傷久病,陽氣漸衰,病程較長;而腎中寒證多為外寒驟中,發病急驟,以寒邪閉阻為標,腎陽受損為本。臨床須結合脈象(沉緊或遲弱)、舌象(舌淡苔白滑)綜合判斷。
此證候常見於嚴寒環境勞作、年老體弱,或久病陽虛之人,治療當以溫通為要,使寒邪得散,腎陽得復,則諸症可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