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主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主骨

「腎主骨」為中醫基礎理論中的重要生理概念,首見於《素問·宣明五氣》:「五臟所主……腎主骨。」此理論闡明腎與骨骼系統的密切關係,認為腎之精氣盛衰直接主導骨骼的生長、發育與功能強弱。

理論基礎

  1. 精生髓,髓養骨
    中醫認為「腎藏精」,腎精為人體生長發育的根本物質。腎精化生骨髓,骨髓充盈則骨骼得以濡養,故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言:「腎生骨髓。」若腎精充足,則骨髓生化有源,骨骼堅固強健;反之,腎精虧虛則骨髓空乏,可致骨骼痿軟、發育遲緩,或見骨質疏鬆、齒搖早脫等症。
  2. 腎為先天之本,主生長發育
    腎氣貫穿生命週期,自《靈樞·天年》所述「(人體生長)十歲,五臟始定……四十歲,腎氣衰,髮墮齒槁」,可見腎氣盛衰與骨骼狀態同步變化。兒童腎氣未充,骨骼柔軟;成人腎氣充盛,骨骼強健;老年腎氣衰,則骨枯髓減,易生骨折。
  3. 齒為骨之餘
    中醫延伸提出「齒為骨之餘」,認為牙齒的堅固與否亦反映腎精狀態。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載:「齒者,腎之標,骨之本。」臨床上小兒齒遲、成人牙齦萎縮鬆動,多從補腎論治。

臨床關聯

  • 病理表現:腎虛所致骨病常見腰膝酸軟、足跟痛、駝背、骨折難癒等,如「骨痿」(類似現代醫學之骨質疏鬆)即與《素問·痿論》「腎氣熱則腰脊不舉……發為骨痿」相應。
  • 治療原則:中醫多以補腎填精法強壯筋骨,如六味地黃丸、左歸丸等方劑,或配伍骨碎補、續斷等補腎壯骨藥材。

此理論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,將骨骼系統歸屬腎的功能範疇,並為歷代醫家調治骨病提供核心辨證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