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濁

病名
腎濁,首見於《世醫得效方·漩濁》,屬中醫「便濁」範疇之一,指因腎氣虛寒,氣化失司,導致小便渾濁不清的病症。其病機核心在於腎陽不足,下元虛冷,無法溫煦水液,致使清濁不分,濁陰下注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腎陽虛衰:腎為水火之臟,主司二便。若腎陽虧虛,命門火衰,則氣化無權,水液代謝失常,濁陰內停,下趨膀胱,故見小便混濁。
  2. 精關不固:腎主封藏,若腎氣虛寒,精室失攝,則兼見遺精滑泄,進一步耗傷腎精,加重水液代謝紊亂。
  3. 寒濕內蘊:腎陽不足,陰寒內生,濕濁不化,與寒邪相結,沉積下焦,形成腎濁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小便渾濁如米泔,或如脂膏,靜置後沉澱結塊。
  • 兼症
    • 腎陽虛證:腰膝酸軟冷痛,畏寒肢冷,精神萎靡。
    • 精氣不固:遺精、陽痿、早泄,夜尿頻多。
    • 清竅失養:耳鳴眩暈,目視昏花。
    • 面色黧黑,舌淡苔白滑,脈沉細弱。

治療原則
以「溫補腎陽、固澀止濁」為主,佐以化濕分清。

常用方劑

  1. 秘精丸(《濟生方》):
    • 組成:菟絲子、牡蠣、龍骨、五味子、桑螵蛸等。
    • 功效:補腎澀精,適用於腎虛精關不固之遺精濁泄。
  2. 固精丸(《丹溪心法》):
    • 組成:鹿角膠、山茱萸、熟地黃、芡實等。
    • 功效:溫腎填精,收斂固脫。
  3. 小菟絲子丸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
    • 組成:菟絲子、石蓮肉、茯苓、山藥。
    • 功效:健脾益腎,分利濕濁,適合脾腎兩虛兼濕者。
  4. 附桂八味丸(即金匱腎氣丸):
    • 組成:附子、肉桂、熟地黃、山茱萸等。
    • 功效:溫補腎陽,化氣行水,針對腎陽虛衰之本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濕熱下注之濁病:小便渾濁而黃赤,尿道灼熱,舌紅苔黃膩,治宜清熱利濕(如萆薢分清飲)。
  • 脾虛下陷之濁病:小便混濁伴氣短乏力,食少便溏,治宜健脾升清(如補中益氣湯)。

相關記載
《類證治裁·淋濁》指出:「腎濁者,溺出如泔,澄下如膏,此腎虛不能約束脂液也。」強調腎失封藏為病機關鍵,與現代醫學之「乳糜尿」或「前列腺炎」部分症狀相類,然中醫辨證需以整體氣化為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