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子

定義與部位
腎子為中醫解剖名詞,指男性外生殖器中之睪丸,亦稱「外腎」,與「內腎」(即五臟之腎臟)相對應。其名首見於《瘡瘍全書》,載述「腎子懸掛」之症,描述陰囊腫痛致睪丸下垂之病態。

生理功能與中醫理論

  1. 生殖與天癸
    腎子主司生殖精微之生成,《黃帝內經》言「丈夫二八,腎氣盛,天癸至,精氣溢瀉」,其中「精氣」即賴腎子化生。天癸為腎中精氣所化之物質,推動性徵發育與生殖功能,而腎子為天癸外現之關鍵器官。
  2. 與經絡臟腑之聯繫

    • 屬腎系:中醫認為「腎主生殖」,腎子雖為外器,然其功能受腎氣統攝。腎陽虛衰可致腎子冷縮、精冷不育;腎陰不足則可能引發虛熱擾動,見睪丸脹痛。
    • 肝經所絡:足厥陰肝經「循陰股,入毛中,過陰器」,故情志鬱結、肝氣滯澀,常致疝氣、腎子腫硬,如《醫學綱目》所述「疝氣連睪丸痛者,屬肝經」。

相關病證與病機

  1. 腎子懸掛
    見於陰囊毒瘡或外傷後,氣血瘀阻,筋脈弛縱,致睪丸下墜疼痛,甚者腫如瓜瓠。此症多與濕熱下注、寒凝肝脈或氣虛下陷相關。

  2. 疝氣(狐疝、寒疝)
    肝經寒凝或中氣下陷,使腎子脹痛偏墜,時上時下。如《醫林改錯》以「少腹逐瘀湯」溫通肝脈,治寒疝牽引睪丸。
  3. 子癰(睪丸炎)
    濕熱毒邪流注肝經,發為腎子紅腫熱痛,甚則化膿,屬「癰疽」範疇,治宜清肝瀉火,如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
古籍論述補充

  • 《外科正宗》提及「囊癰」一症,謂「陰囊紅腫,發熱疼痛,腎子懸墜」,強調濕熱下注之病機。
  • 《證治準繩》論疝氣:「小腹控引睪丸而痛者,責之肝病」,點明肝經與腎子病理之關聯。

腎子之生理病理,體現中醫「內外相應」之整體觀,其調治需辨臟腑經絡虛實,結合局部與全身證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