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足少陰經病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腎足少陰經病證
腎足少陰經病證,指足少陰腎經經氣運行失常所引發的一系列病候。足少陰腎經屬腎,絡膀胱,其循行起於足小趾之下,斜走足心,沿內踝後方上行,貫脊屬腎,絡膀胱,並上貫肝膈,入肺中,循喉嚨,夾舌本。其經氣異常,可表現為腎臟功能失調及經脈所過部位的病變。
病因病機
足少陰腎經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、主水、納氣,其病證多因先天不足、久病耗傷、房勞過度、寒濕侵襲,或他臟病變累及腎經所致。經氣逆亂,則氣血失和,陰陽失衡,出現相應症狀。
臨床表現
根據《靈樞·經脈》與《脈經》記載,足少陰腎經病證可分為「是動病」與「所生病」兩類:
-
是動病(經氣異常引發的病候)
- 面色晦暗如漆柴,形體消瘦。
- 食欲不振,咳唾帶血,喘息聲粗(喝喝而喘)。
- 坐臥不安,目視昏花如無所見。
- 心中空虛感,似飢非飢(心如懸,若飢狀)。
- 氣虛則易驚恐,惕惕不安如人將捕(骨厥)。
-
所生病(腎臟功能失調及經脈循行部位病變)
- 口熱、舌乾、咽喉腫痛,上氣喘促。
- 心煩、心痛,甚則黃疸、下痢(腸澼)。
- 脊背與大腿內側後緣疼痛,足痿無力(痿厥)。
- 嗜臥懶動,足底灼熱疼痛。
- 其他兼症:少氣、耳聾、腰痛、遺精、腹脹、臍腫、小便不利、陰部潮濕、喘息等。
辨證要點
此病證以腎陰虧虛、腎陽不足或經氣鬱滯為主要病機,臨床需結合脈象與全身症狀辨別虛實:
- 虛證:多見腰膝酸軟、耳鳴耳聾、遺精早泄、畏寒肢冷或五心煩熱。
- 實證:常見經脈循行部位疼痛(如脊股內後廉痛)、小便淋瀝、咽喉腫痛等。
相關理論延伸
足少陰腎經與他經關係密切,如:
- 與膀胱經相表裏:腎氣不化可致膀胱氣化失常,出現小便異常。
- 與心經相交:腎陰不足常致心腎不交,見心煩失眠。
- 與肝經同源:肝腎陰虛時,兩經症狀並見(如眩暈、目乾)。
此病證可參考「腎虛」「骨厥」「痿證」等條目進一步辨析,治療上以調補腎氣、疏通經絡為原則,結合具體證型用藥或針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