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甚者從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「甚者從之」
「甚者從之」為中醫重要治則之一,出自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原文載:「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微者逆之,甚者從之。」此治則強調針對病情深重、病勢複雜之證候,需順應疾病表象而施治,屬於「反治」範疇,與「正治」(逆治)相對。
理論基礎
- 病機與假象:
當疾病發展至極端階段,可能出現與本質相反的假象,如「真熱假寒」(陽盛格陰)或「真寒假熱」(陰盛格陽)。此時若直接以常法逆治,恐加重病情,故需透過「從治」之法,順其假象而治本。 - 陰陽格拒:
中醫認為,當陰陽失衡至極,會產生格拒現象,導致外在症狀與內在病機相悖。「甚者從之」即針對此類特殊病機,以「從其表象」為手段,達到「治其本質」的目的。
臨床應用
「甚者從之」具體體現於以下治法:
- 寒因寒用:
適用於「真熱假寒」證。患者雖現四肢厥冷、脈沉等寒象,實為內熱熾盛、陽氣鬱遏不得外達。此時不用溫藥,反以寒涼藥清其內熱,如白虎湯治熱厥。 - 熱因熱用:
適用於「真寒假熱」證。患者雖現面赤、煩躁等熱象,實為陰寒內盛、虛陽浮越。此時不用涼藥,反以溫熱藥回陽救逆,如通脈四逆湯治陰盛格陽。
與其他治則的區別
- 微者逆之:
病情輕淺、表象與本質一致時,直接採用對症治療,如「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」。 - 甚者從之:
病情危重、表象與本質相反時,需透過反治法間接調理,體現「治病求本」的原則。
經典案例
《傷寒論》中「少陰病,下利清穀,裏寒外熱,手足厥逆,脈微欲絕,身反不惡寒」即為陰盛格陽之證,以通脈四逆湯治之,正是「熱因熱用」的具體實踐。
「甚者從之」不僅反映中醫「辨證求因」的思維,更凸顯其對複雜病機的靈活應變,為臨床處理危重證候的重要指導原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